【編者按】從悉尼的30億、雅典的90億,到北京的400億與索契的500億美元,歷屆奧運花費屢破新高。其中不但充滿了貪腐醜聞,國際奧委會與各國政客所承諾的效益,也常被詬病為空頭支票。1997年後,全球願意申辦奧運的城市越來越少,慕尼黑、斯德哥爾摩、漢堡也紛紛以公投撤銷申辦奧運。本該是力與美的競技場,已淪為財團瓜分油水的黑箱。奧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奧運和世界杯足球賽是如何從單純的比賽變成各國政府、財團追逐利益超級盛會的呢?運動經濟學者安德魯 • 辛巴里斯(Andrew Zimbalist)從1896年首屆現代奧運會和1930年首屆世界杯開始追溯這段歷程,寫下這本《奧運的詛咒》。
書中詳述,早期由於美蘇冷戰、種族歧視等政治爭議與財政壓力,奧運的主辦權是乏人問津的。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1984年的奧運為洛杉磯政府創造兩億多美元的盈餘,自此以後,奧運就被國際奧委會包裝成一個可以帶來鉅額商機、促進城市建設,有利於城市行銷的全球盛會。2000年後,中國、俄羅斯、巴西等崛起中的金磚四國也紛紛舉辦奧運,作為改善國家形象、鞏固民心的行銷手段……
然而,辛巴里斯指出,無論是短期的商業利益還是長期的國家建設,奧運、世足的價值都被過度吹捧:遊客的數量被誇大、遊客花費能創造的經濟效益被誇大、奧運對整體城市觀光造成的排擠效應被忽略、遊客的花費被跨國企業接收而無法嘉惠於在地居民、大型競技場在賽後淪為蚊子館、鉅額的花費排擠了城市發展所需的長期投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