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華航空服員罷工,為何引發了「兩個工會」之爭?

華航內部的矛盾是:愈來愈多員工認定企業工會無力為會員爭取勞動權益,因此旗下分會各自出走,另闢新工會發起抗爭。

華航空服員罷工,為何引發了「兩個工會」之爭?
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現場。

台灣「中華航空公司」空服員上周發起的罷工行動,在新任董事長何煖軒全盤同意勞工訴求後,於21小時後落幕。但緊接着華航企業工會也要求比照空服員爭得的待遇,同時揚言7月1日罷工,最後還是在資方讓步下收場。

空服員的罷工除了規模罕見外,更重要的特色是它由「職業工會」所主導,且一改過去「職業工會」相對溫馴的形象。然而儘管這兩場先後以「罷工」或者「揚言罷工」的行動都取得了成果,但也加深了「職業工會」與「企業工會」的分歧愈來愈深,「勞工對抗勞工」的情況,突顯了「複數工會」制度可能遇上的矛盾。

要理解這一連串罷工風波的核心問題,得先從台灣的工會組織生態說起。2010年《工會法》修法後,明訂勞工可組織三種工會:企業工會、產業工會和職業工會。三種工會各自具有不同的條件門檻和適用身份;單一勞工也可身兼多種工會會員身份,這稱作「複數工會」制度。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