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世界城市規劃變了藝術規劃,大家不約而同的挑戰「牛頓定律」,建築師加入「反地心吸力」大行動,摩天大樓像「巴別塔」般,齊齊走向天空。香港的「國際貿易中心(ICC)」也強化這種城市飛上太空、垂直移動生長的高空發展形態。曾幾何時,發展商想把ICC裝扮成地標天標,結果是,它的建築差不多是全球最高最醜陋的東西;更不幸的是,藝術工作者也愛以藝術攀附瓊樓玉宇,聯想到天空城下萬人仰望,藝術廣獲世界認同。
ICC的現代建築外觀和文化硬件扯不上關係
近年藝術持份者以創新的文化符號,為這商廈外牆塗脂抹扮,進行文化易容。晚間的 VR「垂直影像」,配合將來「橫向發展」的西九,似是而非地把「商業香港」,轉換、虛構為國際「文化大都會」。維港兩岸燈火、霧霾四起之時,這種似真還假的感覺猶為強烈。瞬間香港有了新的媒體狀況,有了新的空間狀況,有了新的城市狀況;界定城市本質的基數似在互動轉變中。今天,香港文化狀況是和高空遊雲、地下浮沙一樣,只是浮光掠影。艺博會中国政治藝術明星的作品在眾多「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的合約下,躍上全球地標;高高在上,皇帝新衣,可以自我短暫炫耀,既離地又可以沒有論點,不過背後政治觀念有多少人知道。不過這些天空作品視覺效果是那麼鬆郁霧,內容意念不清,難得市民大眾又樂於接納這些專業選擇。
公共空間的想像變成意識形態、權力爭逐的假設。空間就是政治,文化意識和政治意識變得不能隨便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