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张跃然:供给侧改革,服务中产的中国阶级政治

“供给侧改革”牺牲谁,照顾谁?它真的如“权威人士”所说,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吗?

张跃然:供给侧改革,服务中产的中国阶级政治
图为辽宁省一间钢铁工厂。

“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从2015年年末起,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话语中心。本届政府上台之后,正好赶上中国经济进入关键的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弊端尽显、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势下,本届政府接连抛出多个口号式的概念,以此来为中国经济寻找政策药方,比如2013年的“克强经济学”和2014年的“新常态”。而 “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最终出世,在最高领导人的强力推动下,俨然成为本届政府在纠结几年后,对“中国经济应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总体性回答。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10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讲话,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6年初,《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论经济形势文章,提出“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式来理解这一政策,“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经济学”本身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前总统里根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被视为标志性的实践者,两人都通过控制货币来打击通胀、通过减税和放松管制来减少政府干预,撒切尔还注重国企的私有化。

然而“供给”二字,太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supply-side economics),和以供给学派为意识形态理据的新自由主义改革。对此,中国政府有意撇清其“供给侧改革”和西方“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之间的联系。五月初,官方媒体刊发了习近平在一月份发表的一份长篇讲话。习在讲话中说:“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中国政府不希望外界将“供给侧改革”和“新自由主义”作类比,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政府目前大力推动的“供给侧改革”,真的不是新自由主义吗?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