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撰寫這篇關於近年自己非常喜歡的服裝品牌COS的文章,我試着回看自己過去30年的穿衣歷史,發現竟也能理出某種城市生活男裝符號脈絡。
首先1980年代末從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工作,我和很多畢業生一樣,為了掩蓋黃毛小子的現實,營造較為成熟穩重的形象,紛紛穿上正式的西裝上班。還記得那時初出茅廬,預算不多,最留意服裝公司減價的時候,連卡佛是至愛,因為選擇多貨量大,就算減價季節都依然有許多不錯的選擇,那個年代買得最多的是意大利牌子Pal Zileri。
跟着開始接觸所謂時裝,認識了一大堆設計師品牌的名字,無可避免地趕上了那個設計師年代的風潮。但由於這些設計師品牌的正牌價格太高,負擔不起,所以當見到一眾副牌如Emporio Armani和DKNY的出現,便如獲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