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在文學上,香港拒絕了文革,得到了甚麼?

與其他華文地區不同的思維,受外語影響的中文書寫⋯⋯中港文化多年的隔閡,造就了今天香港文學各具個性的面貌。

在文學上,香港拒絕了文革,得到了甚麼?
關夢南,原名關木衡,資深文學工作者、詩人、專欄作家。

[引言]香港人昔日關心的不全是毛澤東思想,而是逃港的偷渡客與移民。或者,許多人都忘記了那個年代有根基的經濟發展是如何形成,若非新中國管治一敗塗地害苦百姓,香港也沒可能迎來一批又一批博學的、富有的;飢餓的、無家的移民。當年的文學作品,有關懷弱勢的,也有思考中國的。正因為毛澤東,因為文革,香港保存最優良的「文化中國」,同時成為反省文革的重要基地……(彥一)

關夢南,原名關木衡,資深文學工作者、詩人、專欄作家。
關夢南,原名關木衡,資深文學工作者、詩人、專欄作家。

題記:中國大陸每有政治事件,香港都成為大陸人暫居或移居的地方。若以毛澤東掌權到「自我檢討」退居二線的60年代為基礎,一群偷渡來港的大陸人,受當時香港傳媒殷切關注,以《明報》及《星島日報》居多。

據《大逃港》(陳秉安,2013)描述,他一共花了22年去完成這部書,其中「有關群眾外逃的歷史檔案還是作為國家機密,不對群眾公開的」,可見整理近代史第一手資料有現實政治的困難;隨後逃來香港的人,資料就更難找到。今天,記者儘管尋訪世界各地的文革親歷者,記錄第一身經歷,若無國家文件佐證年份與細節,以及更具體的統計,個人記憶在大歷史中,要受更長遠的時間考驗、佐證,困難重重。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