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评论| 陈子瑜:民进党与社运界的变动介面

在2018年地方选举前,可以确定,民进党为了解决国民党遗留下来的问题,会与公民社会维持一段诡异的“观察期”。

陈子瑜:民进党与社运界的变动介面
2013年3月9日,台北反核四集会。

自街头出身的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在台湾从戒严迈向民主化的时代里,可说是聚集了最大的“反国民党阵营”公约数。然而也正因为这个特性,注定了民进党的组成,犹如中国三国时期的“讨董十八路诸侯”,或日本战国时代的“反信长包围网”。其不仅影响了民进党日后的内部运作方式,也使得民进党作为一个政党,与这些街头上的战友,处于一种微妙且有点尴尬的局面:似乎是朋友,但又不太亲密;仿佛是对手,却又没那么严重。

本文将尝试从民进党基层党工的视角出发,呈现政党与公民社会在互动上,各自呈现的思考特性与运作逻辑。

民进党首次执政的“社运低潮”

西元2000年,陈水扁政府开启了第一次的民进党执政时期。尽管握有了行政权,但是在客观环境上,国会无法过半的现实,则注定了“妥协”的未来。民进党上台后,第一件与公民社会产生重大争议的事件,就是核四停建。在时任行政院长的张俊雄宣布停建后,泛蓝阵营立刻发动倒阁与罢免,透过国会多数坚持通过核四预算,并且促成了大法官释字520号解释;最后行政院同意核四复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