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Sean Tierney:我不懂为什么有人说香港电影死了

为了香港电影,我大老远地从美国搬过来住。对于“港片已死”的说法,我真不太懂是什么意思。

Sean Tierney:我不懂为什么有人说香港电影死了
跨文化研究学者 Sean Tierney 。

编者按:电影季,这个城市里爱电影的人,又开始像候鸟一样,从这个戏院匆匆忙忙迁徙到另一个戏院。今年是香港电影节诞生40周年,从1913年本地电影人主演的故事短片《庄子试妻》,到战后香港电影随同香港工业发展,出口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的唐人街,一个关于香港电影的“神话”在许多时空的观众心中驻扎下来,香港电影成为香港这座城市向外输出文化的关键媒介。转眼今日,香港电影业的萎靡早已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对电影的焦虑与对这城市的焦虑互相呼应,近期关于《十年》的讨论,已不再是看/不看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然而电影的魔力从来不止于工业的兴衰,它是可以同时间一同发酵的时光变形机,将记忆、生命体验、不同时空融汇一处,产生效应。而关于“香港电影”的魔力,也从来不止于香港一城,我们寻访到三段热爱港产片的故事:自称内地最后一代港片迷的电影人魏君子;为了香港电影搬来香港,并长居了10年的 Sean Tierney;以及从百老汇电影中心开始学习看电影的香港人阿汉。当我们借助他们的眼睛,试图描摹出香港电影的某种形貌,看到的却是香港文化曾经对本城内外不同时空中人们的渗透、影响,甚至心灵某个层面的“塑造”。

 Sean Tierney 在自己最爱去的豪华戏院。摄:卢翊铭/端传媒
Sean Tierney 在自己最爱去的豪华戏院。

关于 Sean Tierney,我见过最精准的评价来自他自己。“Professionally Inappropriate”(专业地不合时宜),他的个人网站上这样写着。视乎你对他的熟稔程度,这句话阐释的层面可以有很多,但就算仅限于香港电影,也极具概括性: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