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繁體的「沙」字,在香港小學生規定使用的字詞表、現代漢語詞典、電腦繁體中文輸入法中,竟然有三個不同的寫法。這聽來不可思議,但在香港,卻是中文常用字30多年演進過程中,一個尷尬的現實。
這其中,字詞標準一經制定,詞典會定期更新,但最麻煩的,卻是電腦字型。香港教育局規定,所有小學課本裏的中文字必須是楷書,但目前電腦繁體中文的通用楷體字型,卻來自台灣,與香港標準並不相同。港府1999年曾成立「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來制定電腦用字,出版了宋體和楷體兩份字體指引,但卻只造了一套宋體字型供人下載,楷體則長期空缺至今。
在開源文化逐漸興盛的網絡世界,等待自上而下的改變,從來就不是唯一選項。於是,2014年,有了一個名為「自由香港字型」的行動,發起者希望動員社群的力量,創造出一套香港標準的電腦輸入楷體字,以「香港人造香港字」的方式,解決難題,填補政府始終沒有完成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