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林孝信,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

老林生命的終結,讓不同領域、世代、立場的人更清楚看見彼此;他們與老林一樣,擔憂台灣社會不公不義,不完美。

林孝信,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
林孝信,從保釣走向台灣民主化的不合時宜者。

照片裏這位老人,用四分之三的側臉對着觀看他的人,黑色的毛衣包裹他微微佝僂的身子,白色的襯衫領子翻在外頭,笑瞇了的眼神和煦如陽光。這神情特別般配3月12日在台灣世新大學一整天的追思、研討會上所有人對他的稱呼:老林。

林孝信畫像。圖:端傳媒設計部
林孝信畫像。

「老林」就是「老林」,從同學、同儕、保釣戰友到學生、家人,沒有人客套地稱他林老師、林先生、林教授,甚或他的全名:林孝信。

在台灣,林孝信這個名字長期和「保釣運動」聯繫在一起。的確,1971年在美國爆發的「保釣運動」,是他人生的轉捩點,他的骨灰也預訂5、6月間出海灑向釣魚台。但「保釣」卻不是他人生的多個志業中最早出現的一部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