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朱宥勳:張愛玲又出遺作?明星作家作為產業鏈的發動機

愛財也應取之有道,特別當你是從作家的才華之中賺錢時,至少得負起「對得起作家」的基本倫理責任吧。

朱宥勳:張愛玲又出遺作?明星作家作為產業鏈的發動機

朱宥勳|自由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

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籌辦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攝:廖偉棠
2016年台北國際書展籌辦的「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攝:廖偉棠

2016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有兩件關於張愛玲的事。第一件是書展中,有張曼娟策劃的張愛玲特展「張愛玲特展:愛玲進行式」,展出了張愛玲生前的服裝、假髮,在文化圈引起一陣不大不小的批評。第二件事則相對沒有受到那麼大的注目:承繼了張愛玲遺稿的宋以朗,在書展期間接受媒體訪問,放出了他即將出版張愛玲書信集的消息,並且以這批書信為基礎,寫一本最權威的傳記。

展出假髮和出版遺作,其中的交集是個倫理問題:作家亡故之後,我們如何處理她遺留下來的物質與精神?如何在她的自主意志和讀者的粉絲狂熱之中取得平衡?這些議題在張愛玲這麼一個具有強大商業能量的明星個案上交會,則讓問題顯得更為複雜。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