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蕭菊貞:拍出台灣電影創作者的困境

台灣電影面臨的不只有中國一個對手,而是世界舞台上千千萬萬個對手,要把舞台要看得寬闊一些,市場看得再大一點。

蕭菊貞:拍出台灣電影創作者的困境
蕭菊貞導演。

2015年台灣電影精銳盡出,不僅有票房早已開出紅盤的《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下半年的《百日告別》、《紅衣小女孩》也來勢洶洶。在11月底落幕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刺客聶隱娘》、《醉.生夢死》更是多項入圍、大有斬獲的兩部台灣電影,一掃過去兩年台灣電影在金馬獎上敬陪末座的陰霾,就連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也說,「這是近年來國片表現最為亮眼的一屆。」

將時光倒轉回2008年,這樣的情境或許也有點似曾相識:自《海角七號》破億票房後,賣起台灣鄉土題材的《大尾鱸鰻》、《總舖師》也接連破億,許多媒體因此一面倒地大喊:「國片復興」。然而,台灣電影並非從此一路長紅,後來幾年間歇性的起起落落,也經常引來曇花一現抑或後繼無力的質疑。

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坦言:「台灣電影的波動其實很有趣」,她以股票漲跌來比喻台灣電影,「這就像股票逆勢反彈,之後並不會一飛沖天,反倒是盤整的契機。」在2008年之前,台灣電影疲弱好長一段時間,編劇、製片、攝影等相關技術人員要不出走中國,就是老了退休,又沒有人立刻銜接補位,再加上不是每個導演都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拍下一部片,怎麼可能只憑一次翻轉,就徹底改變整個產業,「但2008年絕對是個轉機,有一股氣,告訴大家(電影從業工作者),原來觀眾還在。」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