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時有見到老人在街上撿拾紙皮,或在港鐵站收集上班一族看完的免費報紙,以出售賺取幾塊錢幫補生計,富裕的香港都市出現如此現象,都因為現時長者生活缺乏保障。六十多位學者聯署提倡設立「全民養老金」,筆者參與其中,一方面認同計劃可實現社會公義,另一方面亦希望引入本土視角豐富討論。
左翼視角:促進社會公義
香港的長者現時到底有多缺乏保障?制度上只有兩項政策能幫助長者們,一項是強積金,一項就是政府發放的津貼或綜援。強積金已經惡名昭著,基金往往在跌市虧蝕嚴重,同時基金管理費昂貴,結果到退休時能拿到的金額隨時比總供款額還要少,不如自行儲蓄。強積金的私營基金大多是外國公司來港經營,除了基金的在港員工受益,盈利都往外國去,退休後的長者卻不見生活受到保障。
年輕時收入低者,或因沒有收入的家庭照顧者(例如家庭主婦),到年老無足夠儲蓄,則很可能只能靠政府發放津貼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按政府數字,領取各種長者津貼者有超過64萬宗,領取金額較高的老人綜援者也有超過14萬宗,佔總綜援宗數近六成。但這些政府保障卻需要長者通過各式審查,還會被社會貼上失敗者的標籤,對於貢獻香港一輩子的老人不僅是麻煩,更是不敬!此為何有長者寧可收集紙皮報紙幫補生計,也不願通過這些繁瑣的留難,拿取每月兩三千元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