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為什麼我們怕讀朱天心:《三十三年夢》及其他(上)

從《擊壤歌》、《方舟上的日子》的爛漫時代,一路追到作家小說成就的高點《古都》、《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然而近年來,為何我們愈讀愈怕?

為什麼我們怕讀朱天心:《三十三年夢》及其他(上)

為什麼我們怕讀朱天心?話可能還是得從《擊壤歌》開始說起。2010年,此書以「經典版」之姿重出,在新版的書序結尾裏,作家寫下了這段話:

「我從不敢問,那你們看嗎?我毫無把握這些比我世故虛無、比我們資訊豐沛、比我們消費娛樂多樣的下一代下下代,他們怎麼看待《擊壤歌》中那單純堅定的心志和對世界純真浪漫美好的想望?對此中漫溢的愛國主義一定好教人不安吧,但,有機會能面對聆聽彼此真實的誤解,才是和解的開始吧。」

這段文字饒富意義,或可作為切入《三十三年夢》或「朱天心」作為一名作家、一種文化象徵的一個開始。「你們看嗎?」是這幾年朱天心對台灣讀者提過最多次的問題,從所有可見的作家訪談和文字中,反覆申述的也就是上段那些對現世的批評。但這段文字有趣的是最後一句:一來,2015年的年輕世代並非沒有「愛國主義」,只是愛的不與作家同一國,所以把兩造認同立場的差異說成對愛國主義的拒斥,是偷樑換柱的修辭(事實上我還擔心,部分同代人的「愛國主義」有點太高漲了);二來,作家在此提出了「和解」的訊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