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白宫10周,特朗普预先张扬的关税大棒终于落地。
“今天是解放日——我们等待已久的日子。2025年4月2日将永远被铭记,这一天,美国工业重获新生,美国的命运被重新夺回,我们开始让美国再次富裕起来。”
在美国时间4月2日,特朗普公布蓄势已久的针对全球的对等关税政策。他称,美国一直“被远近各国掠夺、劫掠和榨取,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宣布美国进入紧急状态,对全球征收关税。
根据关税新政,除特定豁免产业以外,美国征收的关税既是“地毯式”席卷全球,4月5日起所有国家面对最低10%的“最低基准关税”;又有“一国家一关税”的特点,数十个国家在10%的基础上加征更高关税,税率由10%至50%不等,远超市场预期。
就中国而言,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中国已先后两次被美国加征10%关税,连同这次宣布的34%对等关税,白宫官员称中国商品出口美国将征收54%关税。此前,特朗普第二次上任美国总统前的平均关税为13%,特朗普第一次任职总统前美国对中国平均关税更是只有3%。

同时,中国跨境电商Shein和Temu立足美国市场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亦在5月2日终止。
自2018年开始,特朗普掀起关税战,其后拜登政府保留大部分关税,如今特朗普关税战2.0全面开启,全球经济正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对于美国和中国这两大经济体。那么,美中贸易现况如何?为何特朗普又挥起关税大棒?中国又有何对策?端传媒从一系列图表切入,呈现中美贸易的宏观数据和关键议题。
美中仍然依存,贸易逆差依旧巨大
根据美方的商品贸易数据,尽管中美贸易战打响多年,但中美仍然是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只是相对重要性下降。

在2018年,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中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达到6598亿美元,占比美国对外贸易的15.70%,领先于墨西哥的6172亿美元(14.7%)和加拿大6115亿美元(14.5%)。
但从关税1.0爆发至今,中国除了在2020年重回首位外,其余年份已经降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2024年,美中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下跌至5825亿美元,占比10.92%,落后于墨西哥的8399亿美元(15.8%)和加拿大的7621亿美元(14.3%)。
按商品种类来看,美国自中国进口的产品与美国出口至中国的产品截然不同。

在排名前列的商品中,2023年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商品皆是工业制成品,包括电话及其他声音图像设备,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低值简易通关商品(即中国跨境电商的服装、电器、家具等),蓄电池等。
相反,美国出口至中国的头三类商品都是农产品和资源,包括大豆、石油气、原油,其后的产品才是工业制成品,如集成电路、涡轮喷气发动机及其他燃气轮机、半导体生产仪器等。
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旨在减少对华贸易逆差,但贸易数据可见逆差局面未改,只是逆差的数值和比例都有所下降。
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新高的4182亿美元,占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逆差的近半。及至2024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下跌至2954亿元,占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的26%——但中国仍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加征关税的理由:国家安全、芬太尼、不公平贸易
“对我而言,字典里最美丽的词是‘关税’。”特朗普自称“关税侠”(Tariff Man),为何特朗普对关税情有独钟?美国加征关税又有哪些法例依据?
翻看特朗普政府的表述,特朗普政府视关税为实现多种“美国优先”政策目标的强大工具,包括平衡贸易,纠正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提高美国产业竞争力;减少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增强国家安全,以及减低公民税收,增加联邦政府收入。另外,关税亦是威胁的手段,迫使他国在非贸易问题的谈判中作出让步,如芬太尼、非法移民,还有近期的TikTok的出售问题。

在法律层面,美国总统和行政部门拥有很大权力,能依据多个法律条文加征关税。在特朗普2.0时期,特朗普早前对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25%关税、对中国加征20%关税都是首次引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而新近的全球对等关税同样依据此法。IEEPA赋予总统广泛权力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既不用通过国会,亦不像其他加征关税的法例那样需开展贸易调查,因此能迅速加征关税。
对此,特朗普的理据是“非法移民和毒品,包括致命的芬太尼,所带来的极大威胁构成根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的国家紧急状态”,而加征对等关税的理据则是“巨大商品贸易逆差对国家安全和经济构成严重威胁。
除了IEEPA,特朗普亦在重返白宫后两度使用《1962年贸易法扩张法》第232条加征关税。“232条款”始于冷战,允许美国总统出于“国家安全”原因提高某些商品的关税。在2025年2月10日,特朗普援引《1962年贸易法扩张法》第232条,宣布自3月12日起对进口铝材的关税提高至25%,同时恢复对进口钢材征收25%关税。
现时,美国商务部亦将矛头指向木材和铜,调查进口木材、木家具等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同时对进口铜展开“232调查”,并指责中国利用国家补贴和过剩产能破坏全球竞争。
在美国总统的关税工具箱中,《1974年贸易法》第201条款和第301条款亦是常规的法例手段。根据201条款,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不公平的进口竞争损害或威胁国内产业,总统有权采取加征保护性关税。在2018年1月,美方认为从外国大幅进口洗衣机损害美国洗衣机产业,自中国大陆大量进口太阳能电池与模组严重伤害美国本土太阳能电池产业,于是分别向这两个产业加征关税。
在特朗普1.0时期,301条款是对华关税战的最主要的法律武器。该条例列明,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认定其他国家违反法律和出现不正当贸易行为,并对美国商业造成阻碍和限制,美国总统可对外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进行报复,包括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贸易互惠等。
在2017年8月,特朗普政府启动对中国的“301调查”,认为中国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做法有不合理或歧视,对美国商业造成阻碍和限制。依此调查,美国在2018-19年先后对华加征四轮关税,涉及清单1、清单2、清单3、清单4A和4B价值约3700亿美元商品,征收的关税从7.5%到25%,占2018年年美国自中国进⼝⾦额的68.7%。
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维持大部分关税,并依据301条款,在2024年9月宣布对价值180亿美元的中国关键行业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包括对中国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对太阳能电池征收50%关税,对中国半导体征收50%关税,对关键矿物征收25%的关税。
目前,美国的301条款亦剑指中国海事、物流及造船业。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今年初发布301调查报告,认定中国在上述领域有针对性的主导地位是不合理,对美国商业造成负担或限制。另外,美国的301条款亦对准中国的成熟制程芯片,并已在3月11日召开听证会。

关税大棒之后:经济衰退风险、中国进口下跌
特朗普这次对等关税大棒四面出击,堪称人类历史的经济实验,特朗普认为能满足多个政策目标,但市场担忧经济衰退风险。
在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后,美股三大指数连挫两个交易日,4月4日各自跌近6%收市,跌至逾10个月新低,且齐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两日跌幅。这两天美国股市市值蒸发约6.6万亿美元,为史上最大的两日市值蒸发。另外,多家银行都上调美国经济衰退的机率,摩根大通更调高至6成。市场的担忧不单是因为关税带来的经济影响,还因为美国关税决策的草率和不合常识,尤其是关税的计算方式。
在对等关税措施颁布前,特朗普政府宣称将针对每个贸易伙伴量身定制新的进口税,当中的计算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关税税率,还纳入增值税、行业补贴、准入门槛、汇率等一系列非关税政策。
当外界等待特朗普团队如何量化他国税率,官方公布的关税计算公式令人震惊,这条公式认为他国对美国的关税是美国与该国的贸易逆差除以该国对美国的出口额,然后美国征收的关税是结果再除以2。专家普遍认为该公式荒谬且不合逻辑,因为美国公布的其他经济体对美关税税率显示的并非真正关税税率,而只是基于进出口失衡而将其转化为关税。4月2日在记者会召开前1小时,有白宫高级官员就解释,他们采用的计算模型基于一个理念:我们的贸易逆差是所有不公平贸易行为和所有欺诈行为的总和。

但PIIE的专家指出,贸易壁垒固然会影响双边贸易平衡,可是将每个持续存在的双边差额都归咎于贸易壁垒,实质是颠倒了国际贸易的基本逻辑。例如美韩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对美进口关税仅为0.79%,但韩国仍被加征26%的关税,并不反映真实的贸易壁垒水平。
这个公式持续收到批评,对美国国内来说更现实的广泛忧虑是引起美国商品价格提高、制造企业成本上升。更何况,被加征关税的国家亦很大机会加征报复性关税,进一步加大美国的通胀压力。虽然特朗普坚称关税由外国支付,事实上外国生产商亦可能承担部份成本,但最终支付关税的是美国进口商,而企业通常会将价格成本转嫁给客户,即是最终为关税买单的是美国消费者。

在加征对等关税后,美国关税税率将达到过去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点。而美国进口中国商品的关税,据中国券商统计总体达65.7%,有些商品更达70%-90%,这些关税成本很可能最终转嫁到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身上。
有贸易专家表示,美国或许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没有强大到迫使外国供应商承担进口税的地步,“美国承担了超过一半的关税成本,定价权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更何况,中国政府亦可能在背后施压。近来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敦促其中国供应商降低价格,以保护美国消费者免受关税上调的影响。但据报中国商务部等有关部门已约谈沃尔玛,央视旗下媒体发文指出,美国单边加征关税伤害中美企业,中美企业应该携手共同应对,“如果沃尔玛执意如此,那等待沃尔玛的,就不只是约谈了。”

虽然关税有经济后果,但减低从中国直接进口商品这个目标还是可能取得一定成效。在2024年5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长达193页的“301关税”四年回顾报告,指“301关税”有助减少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增加从盟友和合作伙伴进口,潜在加强美国供应链的多样化和弹性。
根据美国数据,美国确实大幅减少中国的进口依赖。比较2017和2024年,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下跌8.2%,从21.6%下跌至13.4%。相反,自墨西哥、越南、台湾、韩国、印度和泰国的进口份额合共上升8%,几乎等于从中国减少的进口比重。同时,关税战亦令美国减少对中国的直接投资,2023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比2017年减少9.1%。
中国反制:报复性关税、打击美企、关键矿物管制
作为美国关税战的最大应战方,中国官方的口径是批评美国滥施关税是典型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行径,强调“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已经并将继续采取坚决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具体而言,中国以牙还牙祭出报复性关税。面对美国的对等关税,各国正审视如何回应,但中国是首个正式出招反击的国家,宣布4月10日中午起对所有美国商品加征34%关税,是中国迄今为止的第三波关税反制措施。早前2025年2月4日,中国宣布第一轮关税反制,涉及200亿美元产品,当中包括原油产品加征15%关税,汽车和机械加征10%关税。在3月4日,中国宣布第二轮关税反制,涉及210亿美元产品,对原产于美国的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并且将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
在美中贸易中,中国是美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国对农产品的加税被认为能打击摇摆州份的农民。数据显示,中国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6.7%,当中大豆占比54%,棉花25.9%,牛肉16.1%。事实上,近年中国亦已加大从巴西进口,替代美国农产品对美国打击,尤其是大豆和玉米。

参考特朗普1.0关税战的经验,尽管加征关税宣称提高美国政府的收入,但这些收入美国政府需补贴受报复性关税影响的农民。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的统计,特朗普1.0时期在批准提供高达610亿美元的农民救济金,几乎占2018至2020年中国商品关税的全部(92%)。
在加征报复性关税之际,中国亦多次向世界贸易组织,抗议特朗普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然而,分析指WTO对特朗普政府的执法能力有限。在特朗普1.0时期,世贸组织就裁定美国202条款的钢铝关税,以及301条款中国关税违反世贸组织的协议,但无力改变美国的决定。因为美国阻止任命世贸上诉机构新成员,令负责听取成员国提出争端上诉的机构停摆几年,世贸组织的裁决因而无法生效。
另外,中国亦通过打压美国公司反制关税战。在这一轮的反制中,中方多个部门以不同理由制裁27家美企(11家美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又禁止6家美企农产品禽类制品进口和立案调查最少两家美企等。而在前两轮反制中,中国在2月4日宣布谷歌公司涉嫌违反中国反垄断法,对其立案调查;又在3月4日,商务部宣布将15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10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同时,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原木,又暂停美国3家企业大豆输华资质。

此外,中国凭借对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主导(全球产量的60%,加工能力的85%),亦对稀有金属产品实施出口管制。这轮反制包括将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些物料可用于军工、电子产品、航天、汽车工业、医疗设备制造,且中国在储量、产业链占据优势。此前,中国亦对25种稀有金属产品实施出口管制,包括用于生产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等核心技术的矿物。尽管美国已经试图减少对中国关键矿物的依赖,但替代过程需时,中国对此仍有影响力。
在反制措施之外,中国会否促进和美国谈判亦是关税战2.0的焦点。在特朗普1.0时期,美中经历23个月、前后14轮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举行的谈判,最终在2020年1月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据此,美国暂停上调部分关税,以换取白宫所说的“中国对经贸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和其他改变”,即放开非关税壁垒,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等。另外,中国同意在2020年和2021年间,至少购买超过2017年基准数额的2000亿美元商品,但最终中国因疫情仅完成约60%的采购目标。

在2020年,两国曾计划商讨第二阶段涉及贸易协议,但从未展开。特朗普政府认为,和中国达成第一阶段协议是首个任期的重要成就,然而中国未能遵守协议,在农业、金融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承诺均未兑现。
在这次关税战2.0中,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发言称,希望各国“不要恐慌、不要报复”,如果不进行报复性关税,这将是可能的最高关税。基于今年2、3月两次对加墨关税的延期,以及对等关税并非立即生效,目前的高额对等关税税率可能是关税上限,税率在谈判和博弈后或有暂缓或豁免的空间。
在4月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就表示,已有逾50个国家与美国开展贸易谈判。而被征收46%税率重击的越南,4月4日越共总书记苏林就跟特朗普通电话,特朗普其后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称通话“非常有成效”,“如果能与美国达成协议,越南愿意将其对美关税降至零”,暗示其他国家的关税也能在谈判后下调。
但在2025年3月,据报中方不愿主动发起对话,因为不想被视为恳求和急于做出让步,反而选择先通过官员、学者与其他政府关系密切的人私下谈话,确定特朗普的动机。在4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评论文章中,则表示“我们没有关上谈判大门,但也不会心存侥幸,而是做好了应对冲击的各种准备。”
至于美方,特朗普在今年2月被问及是否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时,特朗普称“有可能”,指美国与中国“达成过一项很好的贸易协议”,问题在于“拜登并没有敦促他们遵守这个协议。”在4月6日,特朗普则表示,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1万亿美元,除非中国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否则不会与中国达成任何协议。
在4月7日,特朗普又威胁称,若中国不在周二之前撤销对美加征的34%反制关税,美国将从周三起对中国再额外加征50%关税。白宫官员确认,若最新警告的关税生效,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总额将会达到104%。此外,特朗普称所有中方要求与美方的会谈都将会终止,美国与其他提出会谈要求国家的谈判,将会立即展开。
中国出口韧性:制造业基本盘、多元化出口,绿地投资
从特朗普1.0开始,中国出口就受到政策的阻碍,但凭借强劲的制造业基础,中国出口仍保持韧性。但这次面对关税战2.0,中国旧有的关税避险路径将面对新的挑战。

从基本盘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1.6%。根据统计,尽管中国对美出口占比下降,但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增加,其贸易顺差亦持续扩大。根据WTO的数据,中国的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额,从2017年的12.8%,增加至2023年的14.2%。据海关总署,中国的贸易顺差亦从2017年的4196亿美元,增加至2024年创历史新高的9921亿美元。
以服装、消费电子、太阳能板(光伏)和汽车为例,中国在这四大行业皆占据很高份额。根据荣鼎咨询的研究报告,中国仍然主导全球服装和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全球出口占比约三份一和四分一。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国对全球出口的贡献虽然下降,但仍然主导全球生产和出口份:2023年,中国占全球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出口的65%以上,智能手机出口的47%,另外亦占全球电子元件(中间产品)出口的近五分之一。
在太阳能板产业,中国凭国家扶持、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主导全球太阳能电池和模组的生产与出口,当中出口份额占53.5%,生产份额占80%。在汽车行业,凭借政策激励、庞大的内部市场和电动车的先发优势,中国虽然不算是内燃机汽车的主要出口国,但在2022年还是汽车净进口国的中国,已经一跃成为汽车零部件和乘用车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从中国海关数据可见,当美国减低对中国进口依赖,中国的出口亦“去风险”,巩固和拓展其他贸易伙伴的份额。比较2017和2024年的数据,东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直接出口的首要目的地,占比16.4%,贸易金额增长110%。另外,中国对拉丁美洲、非洲和俄罗斯的出口贸易亦增幅显著,分别增长112%、89%和169%。整体来说,发展中国家占中国的出口贸易份额上升,而全球南方占中国出口份额比例已超过发达经济体。
然而,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仍然是中国出口的重要目的地,位列第二名,只是中国对美的直接出口依赖有所下降。另外,中国货物是以第三方转口贸易回避美国加征的关税,尤其是墨西哥和东盟。在2017-2024年,美国对墨西哥的进口金额上升61%,同期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增长151.34%;美国对越南的进口金额上升181.9%,同期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长294.6%%。

除了转口贸易,中国亦通过企业出海——即在世界各地建厂打造全球供应链——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以规避关税和确保美国市场准入。根据荣鼎咨询的数据,中国企业自2019年起在全球各地的绿地投资(即在新区域建立新业务或生产环节)显著,其份额已超越跨国企业并购,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项。按地区来看,墨西哥、巴西、匈牙利、越南、泰国和印尼都是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热门地区。
有分析指出,中国企业绿地投资的趋势,可以视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发展的第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确保资源获取”,第二个阶段是“一带一路”,著重建立全球生产与运输的基础设施,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拓展全球生产网络,确保市场准入。
当然,无论是生产成品的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还是为跨国企业提供半成品的供应商,中国本土生产仍然不易被其他国家大规模复制。即便成本持续上升,但中国制造的效率、生态、物流系统仍有很大优势,企业向替代生产中心搬迁的速度仍然很慢。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过往能通过转口贸易和企业出海规避美国关税,但美国新近的“对等关税”措施增加中国“洗产地”的成本,因为越南、柬埔寨、泰国这些东盟国家都被显著提升关税,分别达46%,49%,36%。
另外,其他经济体亦可能加征中国关税,以换取美国对其关税的豁免。在3月1日,美国财长贝森特提及打造“北美堡垒”,敦促加拿大和墨西哥配合美国,同样对华加征关税。若方案实施,中国商品在墨加绕道出口的路径将面对阻碍。
结语:中美镜像
我们活在贸易打造的世界,但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世界贸易秩序正经历巨大震动,而这种震动才刚揭开序幕。
在动荡的日子里,目前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与破坏性。欧洲央行副行长路易斯·德·金多斯(Luis de Guindos)就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政策给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甚至比新冠疫情期间更大。而美国的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亦表示,“关税影响就像油价飙升、地震或干旱的供应炼冲击一样,但不同的是,这次冲击不是来自外部,而是美国自己造成的。”

但对特朗普来说,他似乎乐见这种不确定性,视为施压和威胁对手的手段,甚至不惜冒著经济衰退和股市震荡的风险,“我不想看到任何下跌,但有时治病就必须要吃药。”更深层的是,特朗普政府视关税为美国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手段,意图把美国从全球消费国转变成全球制造国。
在颁布对等关税的行政命令中,特朗普清晰指出,美国制造业基础空洞化、阻碍先进国内制造产能扩张、削弱关键供应链,而对外国生产的依赖易受地缘冲击,危及美国经济安全。特朗普强调,美国未来竞争力取决于扭转此趋势,因为制造业是是创新引擎,而一旦竞争者在先进生产领域获取足够全球份额,美国生产可能永久萎缩,亦危及维持国家安全所需的工业基础。行政命令的措辞,令人联想到2015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同样是强调成为“制造强国”,并且有国家安全的考虑。
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战,中国政府亦试图调整其经济结构应对。在4月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评论文章,就称中国要“变压力为动力”,将应对美方冲击视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今年中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亦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首位,强调内需和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即是以扩大内需对冲日益复杂的出口贸易环境。
事实上,今年中国已推出一系列刺激消费政府的措施,如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直接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另外亦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某种意义来说,中美经济互为镜像,各自向对方“去风险”,但两国的结构性调整则向对方的模式转变。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后,美国希望把中国改造,但最终是中国改变国际贸易秩序,如今美国亦希望像中国那样,重新成为“制造强国”。而中国在国际贸易秩序中长期依赖出口,重生产、轻消费,则引起产能过剩和其他国家的不满,如今需要提振内需,转变成“消费大国”。
无论如何,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已经重重挥下,而这可能仅仅是开始。
这俩国家能不能互相改名对方然后让剩下的所有无辜的倒霉蛋恢复他们应得的平静?
感谢如此详细的数据整理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