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读者来函:香港人的“中华意识”如何走向本土?从TVB电视剧说起

从七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受港人欢迎的电视剧题材种类发生巨大的转变,有理由推断,港人的集体意识的转向在这段期间发生。

读者来函:香港人的“中华意识”如何走向本土?从TVB电视剧说起
通过对TVB电视剧集的分析,能反推出平民阶层的普遍意识,更可把它应用于考察回归前港人的「中华意识」与「本土意识」的流变上。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今年是香港无线电视(TVB)建台五十周年大庆。半个世纪以来,TVB一直是香港人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即便近年来网络对传统电视发起挑战,又有更多免费电视台加入竞争,TVB仍在收视率上独占鳌头,而且保有一个相当大的基数,黄金时段的收视率经常能稳定维持在20-30点之间(按照其算法,1点约代表6.5万人收看)。

TVB长盛不衰的最大武器就是电视剧。TVB剧集大部分是自家制作,一星期播五天(现在有的更是播七天),每天三线剧集。如此持续几十年,真是一个辉煌的成就。电视剧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反映了社会平民阶层的普遍思维与口味。电视剧能否取得高收视率,很大程度依赖于其与平民心声能否取得共鸣。因此,市场化的电视剧集只有紧贴平民心声才能取得成功。于是,从宏观看,通过对TVB电视剧集的分析,能反推出平民阶层的普遍意识。承认这个框架与逻辑之后,就可把它应用于考察回归前港人的“中华意识”与“本土意识”的流变上。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 端传媒编辑部 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