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你只会活一次”:后疫情时代欧美各国掀起大辞职潮,你如何看?

居家办公和办公室工作,你认为哪种更能同时兼备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你更喜欢哪种工作模式?

2020年3月13日,波士顿市中心的一座办公楼几乎空无一人,由于新冠状病毒病例不断增加,更多人在家工作。

2020年3月13日,波士顿市中心的一座办公楼几乎空无一人,由于新冠状病毒病例不断增加,更多人在家工作。摄:David L. Ryan/The Boston Globe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21-07-22 发起

居家办公和办公室工作,你认为哪种更能同时兼备工作效率和身心健康?你更喜欢哪种工作模式?

后疫情时代的欧美地区掀起大辞职潮,香港求职者却面临难找工作的困境,原因是什么?

有人认为躺平主义带有反资本主义的倾向,你认同吗?你认为当下的大辞职潮是否也能以同样思路解读?

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居家办公,Google 和 Apple 等大型科技公司在计划恢复办公室工作时遭到了来自雇员的阻力。许多上班族发现,他们已经不愿再回到疫情前的生活方式。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统计发现,40% 的英国人不愿意回到全日制办公室工作,因为这对心理健康不利——这一比例在35岁以下的英国人中达到50%。至于来自微软的统计则发现,全球有41%的雇员在考虑一年内离开现在的雇主。这样的辞职浪潮或能归因“千禧世代”在经历疫情后,欲取回生活掌控权的意志。

今年五月,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管理系教授克洛茨(Anthony Klotz)用“the Great Resignation”(大辞职潮)命名这一波离职浪潮,瞬间成为全城热话。克洛茨认为,近期的大辞职潮源于上班族在疫情期间,转换了典型、古板的工作模式,体验到其他更弹性的上班模式,使人们开始不再有著为工作而牺牲生活品质的心态,反而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自我的最大价值,使辞职潮出现在了后疫情时代。

工作生活平衡的反思

YOLO”是“You Only Live Once”的缩写,即“你只会活一次”。说唱歌手德雷克(Drake)在10年前的音乐作品中率先提出这缩写,继而使其成为流行语。在疫情期间和后疫情时代,它概括了许多雇员对新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态度。

即使居家办公为雇员节省了通勤时间,延长了家庭相处的时间,但它确实非解决工作生活平衡问题的完美方案。在家工作也带来了工时延长、工作生活界限模糊、感到被孤立等问题,对雇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压力。除了弹性工作地点,许多人也因为不同原因,辞去原有的工作,寻找生活中其他的意义。《纽约时报》报导了许多例子,例如一位律所合伙人为了陪伴妻子和狗,疫情期间放弃高薪转去小公司工作。

《纽约时报》分析,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和失业救助给了雇员离开公司的资本,股市繁荣也是推动力之一。在美国,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机会大幅增加,各行各业面临劳动力短缺,辞职者很容易找到新工作。

大辞职潮并不是限于办公室白领,美国的餐饮、零售等行业亦陷入人手不足的困境。尽管美国的一些大型连锁商店,如Target和Best Buy等公司已提高工资,麦当劳和亚马逊则提供招聘奖金,但猎人头公司 Korn Ferry 调查却发现,94%的零售商仍难以填补职缺。

同样经历了疫情打击的香港却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求职市场情况。香港求职网站 JobsDB 统计发现,2021年香港有52%受访雇员对就业前景持负面看法,他们多数正面临着裁员、冻薪甚至减薪的危机。

重新思考企业文化

《纽约时报》报导总结的另一推动大辞职潮的原因,是员工感受不到公司的重视。员工反映,疫情期间生活受到巨大冲击,而公司如往常一样经营,不能为处于艰难时期的他们提供支持。

对于雇主,疫情同样是反思的机会。“疫情初期的日子提醒了我们,人不是机器。”JUST Capital 的首席战略官 Alison Omens 这样总结。她表示,疫情期间人们需要担忧的事情迅速增加,如子女、健康、财政压力等,人非草木,思虑重重时工作效率自然会下降,这是在疫情期间所有人共同面对的状况。

Personio 公司的首席人力资源官 Ross Seychell 表示,他听到过许多人对他说“我想去一个重视我的地方工作”,又指,疫情使许多人开始重视一个问题:这家公司是否真正在意我的健康和幸福。 他建议公司应提升雇员待遇和幸福感,因为人员流失将增加巨大的成本,而培训新人到完全胜任职位往往要花费6到9个月的时间。

大辞职潮,躺平主义和低欲望社会

前段时间,躺平主义一度成为中国大陆的热词。躺平的许多表现是与内地的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包括拒绝婚育、反内卷和反消费主义。

写出《躺平就是正义》一文引发热议的骆华忠,他发文的契机是等待4月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期间,看到贴吧一些关于生育、人口和生活幸福的讨论有感。他想分享自己低需求低劳动的生活,展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骆华忠认为,“年轻人要奋斗”只是一句老生常谈,他不知道奋斗有什么用,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不爱奋斗的年轻人并非中国特产。2015年,大前研一的《低欲望社会:胸无大志时代的新国富论》认为日本已经进入了低欲望社会,年轻人不结婚不买房买车,难以刺激经济。

大前研一认为日本政府应该刺激年轻人劳动,但年轻社会学家古市宪寿看法则相反。古市宪寿认为国家总是将年轻人看作“方便利用的协作者”,需要劳动时要求年轻人努力工作,需要经济发展时鼓励消费,他认为比起国家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如何生活。

大辞职潮、躺平主义和低欲望社会出现的时间和契机虽然各异,但三者的深层次原因都包含一代人对生活方式的反思。

你曾考虑辞去现在的职位,追求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吗?

文:端传媒实习记者王瑜婕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