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

不以盈利为先的文化巨人——你如何评价吴清友和诚品?

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病逝,你喜欢他一手建立的诚品吗?

在商业上,诚品书店一直亏损,至2004年才开始营利。诚品的经营一直融合书店及百货商场,在书架之外,诚品亦销售家具、生活类精品。

在商业上,诚品书店一直亏损,至2004年才开始营利。诚品的经营一直融合书店及百货商场,在书架之外,诚品亦销售家具、生活类精品。摄:Stanley Leung/端传媒

端小二2017-07-27 发起

你眼中的诚品书店是怎样的?

“在书与非书”之间,你认为诚品能否平衡它的产品?

在进军香港、中国大陆以后,诚品面对更多“商业化”的批评;这是当地人文环境不同,还是诚品的经营策略变得庸俗?

文化与商业,是否存在矛盾?

7月18日,台湾传来诚品书店创办人吴清友因心脏病逝世的消息,享年68岁。

吴清友于1989年在台北创办诚品书店。书店结合“人文、艺术、创意、生活”的经营理念,开拓“复合式文化场域”的商业模式。廿多年来,诚品书店成为了台湾首屈一指的文化品牌,并在近年进入香港、中国市场。

吴清友逝世后,文化舆论界除了悼念这位改变华文书业风景的巨匠,不少声音再次探讨,诚品书店复合“书与非书”的经营模式在文化、商业上的影响。

在今年出版的首本品牌专书《诚品时光》中,吴清友透露当初创立诚品书店的理念,是希望创造一个能让人安顿身心的场所。初期时期,诚品书店以宽敞空间、舒适环境、24小时营业改变书店的阅读体验,并结合咖啡馆、文创精品、音乐和艺术来营造出文化场域。当年协助吴清友创办诚品的廖美立表示,这种以阅读带动生活品味的实体书店,已经成为业界趋势。

诚品其中一个为文化界津津乐道的特色,是书店成为了文化活动、交流的中心。90年代,由洛夫主持“诗的星期五”曾获得热烈回响;临近千禧,“诚品讲堂”和“诚品电影院”推出,至今仍不断举行文艺活动,推广经典书籍和电影,并让作者、专家、文化界人士接触更多观众。

在商业上,诚品书店一直亏损,至2004年才开始营利。诚品的经营一直融合书店及百货商场,在书架之外,诚品亦销售家具、生活类精品。2010年,“诚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从母公司脱胎而出,主要负责诚品业务内的房产、零售、餐饮、行旅等项目。已接手经营诚品书店的吴旻洁曾表示,会以“文化创意产业”思维主导诚品,强化品牌经营,发展综合性业务。

近年针对诚品最大的质疑,是“商业”压倒“人文”,书本成为生活精品、精致餐饮的配衬。2012年,诚品在香港铜锣湾开设首间海外分店,曾引起购书潮。然而,去年诚品首次公开“港人最爱五大单品”,除首位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外,其余皆非书籍。2015年,诚品打入中国市场,于苏州开店。但有评论指出,受限于中国大陆高压的书籍审查制度,中国诚品店的选书“索然无味”,没法呈现台湾自由、多样的华文创作生态。

自解严以来,台湾的华文书市繁盛、多样,文化和商业相辅相成。我们的撰稿人曾访问台湾“读书共和国”社长郭重兴,于2002年创办“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至今已发展出39个出版品牌。撰稿人林宜沄指,出版这事很难纯以商业角度衡量,郭重兴的热情很单纯,就是相信书的力量,相信编辑和出版是社会重要的文化资产。从这角度说,台湾书市的领航人,也许都分享着类似的理想,亦懂得现实手腕,穿梭于商业和文化领域。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