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深度

台湾职场的角落生物:“安静离职”是上班不痛苦的解药?

“我只做到100%、不欠你就好;你不要期望我应该做到120%,还说这是一种美德。”

插画:Rosa Lee

特约撰稿人 刘扬铭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23-02-06

#安静离职#职场观察

股神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用每天“踏著舞步去上班”(I tap dance to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热忱,即使身为世界首富,仍期待每天早上开始工作。然而,对于加班到深夜只觉得为什么要这么累、下班后不知还有没有力气跳舞的工作者来说,也许正卡在巴菲特名言的励志感,与领到年终奖金后要不辞职的光谱之间。

你听过“安静离职”(quiet quitting)这个新名词吗?别误会,它不是真的离职,而是一种职场新观念:工作者仍然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是工作上不再投入额外心力,去试图做得更多、更好,停止推崇把工作视为人生全部的职场奋斗文化(hustle culture),因为人的价值不等于他的生产力。

2023年2月5日,台湾板桥的商业大厦。
2023年2月5日,台湾板桥的商业大厦。摄:陈焯𪸩/端传媒

从社群登上主流媒体,成为职场议题

安静离职是我倦怠后、找到下个工作之前,调整自己的过渡期。

赖家麟便是台湾职场中“安静离职”的工作者。

“安静离职是我倦怠后、找到下个工作之前,调整自己的过渡期,”从事行销企画、35岁的赖家麟告诉端传媒,2022下半年听到这个新名词时,刚好是她工作状况很不好的时刻,“我本来就不是时时刻刻为工作卖命的类型,如果这份工作让我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就会想找下一份工作。”

有些工作者喜欢抱怨当前的工作,却始终不去找新工作,赖家麟不属于这类,她偏好采取行动,只是在现职会“主动切换成安静离职模式”,先求完成职责范围,别变成同事间的“雷包”阻碍工作,一旦找到新工作就果断离职。

对她来说,安静离职并非新概念,只是过去没有一个词能准确描述这些想法,现在则出现了一听就懂的名词。

实际上,安静离职这个词最初在社群媒体上引爆,是一名90后的TikTok使用者zaidleppelin在2022年7月贴出一部17秒短影音,说自己最近得知安静离职这个概念,并非实际离职,而是在职场中辞掉那个必须超出预期 (going above and beyond at work)的心态,更以个人生活为主。

这部影片旋即在短时间内获得49万次按赞与4万多分享,“#quiet quitting”瞬间成为社群热门关键字。一个月内《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富比世》(Forbes)《财星》(Fortune)CNN Business等媒体先后推出十几篇相关报导,让安静离职正式登上主流媒体版面。

随后,安静离职风潮跨海来台,台湾104人力银行很快进行了网路问卷调查,结论是大约有30.8%的员工属于安静离职,消极应付主管,只以最低标准完成工作。企业认为安静离职的员工是怕压力、怕承担;而员工则主要因为付出无法获得相应的薪资报酬,以及对公司或主管的目标和价值观不认同,因此选择安静离职。

2020年2月8日,台北捷运内的乘客戴上口罩。
2020年2月8日,台北捷运内的乘客戴上口罩。摄:陈焯𪸩/端传媒

“安静离职,是实际离职的前一步”

也不是每个人都想飞黄腾达,如果对工作没有了“那种感觉”,开始觉得工作就是工作、就是为了赚钱,那安静离职就很自然。

在台湾,许多人在听过安静离职之前,就已经在安静离职了;没听过安静离职的工作者,一听见这个名词,也几乎都能理解这种心态,虽然能否认同不一定,至少可以理解。可见安静离职并非新现象,而是老议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