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如何讲好一碟岛上的番茄炒蛋:大屿山的四份报刊,两种语言,二十年

香港地处处差不多?大屿山一座岛屿,却有区区不同的生活纹理,那里前后四份地区报刊,只属于在地生活著的人们⋯⋯

《大屿小报》。

《大屿小报》。摄:陈焯煇/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黄润宇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4-16

#公共生活#传媒#社区

【编按】近年来,香港人社区意识进一步强烈,社区媒体随之兴盛,自雨伞运动后零星诞生,到2019年中以后大量涌现。相对于全港通行的大众传媒,这些社区媒体报导社区内部故事,凝聚身份意识,缔造多样的本土公共生活。

这一态势却令人想到,在香港最大的岛屿大屿山,不同人口聚集区虽同在一岛,却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质地与纹理。那里早在将近二十年前已有本地社区意识明确的地方媒体,报纸与刊物多年来也一直存在,随近期潮流亦有社区新血涌现。

端文化组制作的“岛屿价值”系列,旨在探询香港离岛天地,倾听每座岛屿独立的、异于“主流”香港的认同。因此,于系列第二篇,我们来看看大屿山曾在、现在的几家地区媒体。若说香港魅力之一,是其相较而言松散、非中心化、自下而上的多元社区活力,这几份在地报刊,正可给我们讲解这种活力的状态与来源。

沿东澳古道,从东涌新市镇一路向西,沿途溪流、田地、村校,也有旧冰柜里不太冰的可乐;又或顺著下坡奔跑,脚趾不知不觉伸进细密的沙滩里,夕阳分外清透⋯⋯如果你曾试过这样一段路,大概能轻易分辨出大屿山之于香港的专属气息:

这里是香港最大的岛屿,比香港岛面积大到近一倍,山野面积广阔。过去交通不便,土地开发有限,成为香港繁华主流的对照空间。这里曾是新浪潮电影《烈火青春》里游牧青年的逃逸地,也是诗人也斯笔下的野生烂头——英文名 LanTau Island本也来自这一乡野别称。

这是昨日的大屿山,被遗留在1990年代以前。1989 年,港英政府发布《香港机场核心计划》,成为大屿山发展开端;1997年开通的青马大桥连接了市郊,使大屿山不再被视为孤岛。此后东涌新市镇发展、迪士尼乐园启用,港珠澳大桥通车,大屿山进一步都市化。又有2014年梁政府提出“东大屿都会”,2018年林郑月娥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即将大规模填海造岛,该计划引起多个民间团体与公众因环保生态、交通基建、成本高昂等理由反对。

有趣的是,身为发展主义三十年来的争夺对象,大屿山却一直以本土多样化,于生活纹理上区别于香港其他地区。而这在何来和卢燕珊早于2003年创办的一份《大屿报》已可见识。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