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邓正健:追击M+,炮轰艺发局——香港文艺界正面对什么政治压力?

近日对香港文艺界的连番施压,套用北京的政治术语,这是要对文艺界“落实全面管治权”的第一步棋?

艾未未的《透视研究》系列-天安门,1997。

艾未未的《透视研究》系列-天安门,1997。图:M+网页

特约撰稿人 邓正健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1-03-30

#政治审查#香港文化

在一个自由的公民社会里,与不同艺术立场的人争论何谓艺术,是一件令人烦厌、却又十分健康的事。一直以来,香港的文化艺术有其多元而充满活力一面,亦有守旧封闭、甚至对当代艺术表现出极为无知的面貌。例如,时有言论指艺术创作不应涉足政治和公共议题,宜回到艺术家个人情感表达的旧路;亦有以“色情”、“有伤风化”之名来指斥个别艺术创作和作品展示,并要求有关当局加以管制;更有人不时责难艺术家乞援公帑创作,甚至蔑称为“艺术综援”。对于这些言论,艺术家和评论人每每认真回应,一是为了阐释他们的艺术立场,二来可以开启有关文化艺术的公共论述,三来更可借此教育大众、引起社会对艺术议题的关注。我们总是可以说,艺术立场没有客观标准,“讨论何谓艺术”只是一场又一场的论述和文化资本的争夺,但这正正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里的必然现象,亦能保证文化艺术的发展更为多元。

开火

但不健康的艺术争论正在香港文艺界中蔓延,情况已变得愈来愈病态。最近建制派议员容海恩向西九M+博物馆开火,质疑藏品中有艾未未中指指向天安门的照片,涉嫌触犯国安法,并促请政府正视问题。本来,这种充满政治动机的言论并不新鲜,艺术界也向来懂得如何驳斥,并就艺术理念、策展原则和资源运用等方面对问题作深入剖析。但这次,回应者除却一如既往重申立场,也掺杂了不少意气和嘲弄,此起彼落。在政治高压的阴霾下,香港文艺界对这种言论已产生了很大的戒心,此一时彼一时,这类争论已失去了深化公共论述的条件,回应者更多是抱著自卫和试水温的心态,揣摩北京对香港文艺界的政治立场。

除了M+一事,早前建制媒体亦曾向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发炮,指艺发局三年来对“黄色电影圈”资助高达1500万港元,其中包括描述反修例运动中占领理大事件的纪录片《理大围城》。《理大围城》在2020年初首映,一直遭到刁难,例如在2020年9 月的一次播映前两小时,电检处突然将其评为III级电影,禁止18岁以下观众入场;又如今年3月,新开幕的高先电影院安排了两场放映,却遭到建制媒体追击,指电影散播“仇视国家情绪”,违反国安法。最后影院将放映全部取消

对《理大围城》的追击肯定不是非个别事件,也绝不仅限放针对描述反修例运动的作品。在批评艺发局资助“黄色电影圈”的文章中,被点名为“黄丝”的艺术家包括得奖视觉艺术家、受资助剧团及剧场演出的负责人和主要创作人、审批员、以及多位民选委员。文中带有文革色彩的以“✕”糊去被点名人士名字中的一字,却详细列出他们的身份和背景,并将他们和作品直接连系到“煽动暴动”之上,直指他们涉嫌违反国安法。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