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2020美国大选反修例运动一年

郑司律:放大美国大选结果,香港民间的孤注一掷与抗争变奏

终归,战线间的不平衡和扭曲,滋长不平衡和扭曲的反应。

2020年11月4日香港,市民在一个商场的咖啡店内,屏幕播放特朗普的记者会。

2020年11月4日香港,市民在一个商场的咖啡店内,屏幕播放特朗普的记者会。摄:陈焯煇/端传媒

刊登于 2020-11-07

#郑司律#评论

【编注】:本文原发于作者脸书,端传媒版本在原文基础上有新增及修订。

这几日,很多香港民众都密切关注美国总统大选的选情。由于受中国因素影响,这几年对中国表现强硬姿态的特朗普,极为受到香港人的支持。不过,特朗普和拜登的竞逐在大选后两日为止,仍然处于胶着状态,而且结果逐渐向拜登倾斜,自然引起相当多倾向抗争的香港民众失望。

据悉这几天的事态,已发展到因为有很多主力国际战线的政治人物,包括了前众志的核心黄之锋和罗冠聪、曾任大专学界国际事务代表的张昆阳等,都呼吁民众冷静看待选举结果,并且信任民间团队 Bipartisan 对民主共和两党同时交好的运作。但此番言论随后便被香港网民狙击,指责这些政治人物离地、“左胶”。

政治人物与网络领袖的分野

我自己观察,部份香港人对美国大选的关心程度,已演变为对个别政治人物特朗普的寄望。市民除了留意主打国际战线的政治人物,更多的是依赖被称为网络KOL(Key opinion leader, 关键意见领袖)的人。他们的节目往往有数以万计的点击率,而且有明显清晰的政治倾向和判断,却和国际战线人物侧重的平衡和审慎的方式相当有距离。

其中一个在美国大选前发生的例子,可以揭示这些KOL和政治人物的殊异。事缘被暱称为“袁爸爸”的意见领袖袁弓夷(其政经评论频道有十数万追随者),在网络上表示,香港的抗争者可以向他电邮护照副本,提供相关联络方法,协助手足流亡;但他迅速受到身处海外的罗冠聪、曾任大专学界国际事务代表的邵岚等人的批评,指不应该用电邮等方法处理护照敏感资料,并且有关言论有离事实,根本并无此一机制。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