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加速脱钩时代的《花木兰》:如何做到一次过得罪全世界

电影试图讨好各个群体,又要迎合审查,最终令政治光谱上的各色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批评。

2020年9月9日,北京的一个公交车站上有电影《花木兰》的广告。

2020年9月9日,北京的一个公交车站上有电影《花木兰》的广告。摄: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达志影像

特约撰稿人 林知阳 发自纽约

刊登于 2020-09-15

#刘亦菲#撑警#迪士尼

“开场两分钟后,我就知道这电影麻烦了。”

这是华裔撰稿人 Xiran Zhao 在接受播客《话中国》(ChinaTalk)访问时提到对新版《花木兰》的第一印象。看完全片后,她在推特上写道:“不要看木兰。不要花一分钱。不要鼓励迪士尼制作这样的电影。观影体验完全是一场折磨,比我想像得要差得多。我又累又气,彻底精疲力尽了。”

一夜之后,这条推特被转发超过万次,一跃成为推特上 #Mulan 话题的第一条。

经过数次延期,迪士尼真人版《花木兰》终于于9月4日在迪士尼自家平台 Disney+ 与观众见面,并于9月11日在中国院线公映。作为今年迪士尼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商业影片之一,重制版《花木兰》的背后,不仅是1998年的经典动画和2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时值影视工业因疫情停滞的2020年,现象级作品《花木兰》,承载着迪士尼、好莱坞、院线乃至全球电影产业在新冠疫情中复苏的希望。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