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李明轩:逾十年转型,卡在高雄选举循环中的经济症结与产业羁绊

高雄经济发展的症结为何?如何影响选举?高雄市民又是如何看待以科技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政策?

2008年2月23日,台湾高雄的住宅和商业大厦 。

2008年2月23日,台湾高雄的住宅和商业大厦 。摄:Maurice Tsa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刊登于 2020-08-28

#李明轩#评论

高雄市长补选落幕,两年前意外输给韩国瑜的陈其迈,终于赢得迟来的市长宝座。陈其迈市长的主要政见,包括兴建桥头科学园区,打造高雄为半导体产业重镇、AI数位科技中心。

陈其迈的产业政策明确、清晰,且身为高雄子弟,曾经说过高雄是自己一生悬命之地。然而自高雄市长补选启动以来,选情相较此前的罢免公投、总统大选、与2018年市长选举,却是前所未有的冷,8月15日当天投票率为41.8%,仅有不到一半的人出门投票。“还可以啦!”高雄人这样形容陈其迈,“把高雄交给陈其迈,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也就是还可以。相反的、6月甫被罢免掉的韩国瑜,虽已成过往云烟,却是最令高雄人爱恨交加,感受复杂的一位市长。

虽说“一年投三次”,高雄人可能真的累了,因此市长补选投票率低落。但是两年内选情热度出现这样的反差,透露出何种信息?高雄经济发展的症结为何?如何影响选举?高雄市民又是如何看待以科技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政策?本文将以近年几次高雄市长选举的票数结果,剖析存在于高雄市民中的失落图景与产业愿景。它不一定是高雄经济发展的唯一答案,但它或可解释高雄起落的深刻的羁绊。

2010年8月16日,一名员工在台湾高雄的船厂焊接一艘船的部件。
2010年8月16日,一名员工在台湾高雄的船厂焊接一艘船的部件。摄:Maurice Tsai/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高雄产业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起落

如今高雄这个城市,不仅生活著由新兴规划产业所支撑的人们,也生活著许多从1990年代制造业外移之后就惶惶度日、无所适从的人们。

高雄在日据时代就已奠定扎实的工业基础,国民政府迁台后,经济建设计划延续高雄优势,将高雄定位为工业重镇,初期发展纺织、食品等民生工业,其后发展重化工业,包括机械、金属、石化、造船等。便宜的人力,加上出口的优惠政策,让高雄的工业得以全速前进。当时景气之繁华、机会之充沛,也让苦干实干的高雄市民生活稳定,心中踏实。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