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2019冠状病毒疫情

五个“病毒”,不,五个“抗体”的集会

他们在柏林集会发声:作为一个人类,愿我们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灾难都感同身受。

《冠状病毒中国制造》?他们在柏林集会发声:作为一个人类,愿我们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灾难都感同身受。

《冠状病毒中国制造》?他们在柏林集会发声:作为一个人类,愿我们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灾难都感同身受。图:端传媒设计部

端传媒特约撰稿人 杨静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20-02-20

#全球疫情观察#新冠肺炎

在香港生活容易忘记柏林的冬。大陆那一边,日头特别短,正午一过,天就阴霾,2月14日情人节这日也不例外。这天,我在香港家中刷手机,等待身在柏林布兰登堡广场的艺术家们开始一场名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集会活动。已是2月中,疫情仍然凶猛,在最初的震惊、愤慨、悲哀与怀疑之后,似乎大家都习惯了每天被坏消息轰炸。

也许出于本能,人总要振作忙碌起来做点什么,夺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譬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沟通。可不少人选择把关注点放在“敌人”身上,敌对情绪和歧视行为在各地上演,中国境内一些省份和社群对于武汉人乃至湖北人的严防死守,在香港出现了不欢迎大陆人光顾的食肆,又有报导说有香港人在英国因为“传播病毒”被当地青少年攻击。《华尔街日报》将一篇评论文章定名为《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引起读者和原作者双方不满。

社交网络上,每天都有人在转发和评论这些关于新闻的新闻,常见的态度是“歧视某某是不正确的”,因为歧视错了,真正的祸端或真正的寄主另有人在。因而,当我在Facebook刷到好友李振华要在柏林发起一场题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集会时,第一反应是解读成“生而为中国人,很抱歉给你们添麻烦了”,点进活动页面才发现,我完全理解错误,生而为“人类”,他和他的四个同在柏林的朋友,想要对全球危机中人与人之间的歧视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可以选择,我总是会想在香港过冬,而不是冷到无事可做的柏林。但病毒把一切掉转,此刻困在家中的我很想去布兰登堡门前参与这场集会,不过只能选择远程围观。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发起人李振华、阿角(徐文恺)、何翔宇、杜杜和王江楠,一行五人,带着十几张用各种语言书写的标语来到布兰登堡门前。

“我们是人类”、“Gegen Panik Mache”(反对制造恐怖)、“Stop Diskriminierung=Virus”(停止 歧视=病毒)、“Isolation the Virus Not the People”(隔离病毒而不是人类)……这些是五位组织者在过去十天思索后发出的声音。直接导火索是最近在德国发生的几件公共事件,包括新闻广泛报导的中国女孩在柏林轻轨车站附近被人侮辱和殴打事件,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Der Spiegel)备受争议的杂志封面《冠状病毒 中国制造》(Cronus Virus Made in China),还有发生在组织者身边的语言攻击。

这五人都在德国长期工作生活,也和中国的同事、家人保持密切联系。但他们强调,集会抗议的不仅是病毒歧视,策展人李振华挪用了因日本作家太宰治而为人熟知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为题,想表达作为人类共同体一员对于发生在别人身上灾难的共情——“你身上发生了这样的不幸,我真的很难过”。近年来多次全球性灾难中,譬如福岛核泄漏、难民危机,出现了很多幸灾乐祸、制造歧视的行为,这是他们想要站出来抗议的原因。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