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朱令的二十五年:(三)“名誉高于一切”,谁能为她确诊?

家属的心急如焚,北大同学的焦灼,海内外人士的热情,都如同一个个拳头,一次又一次击打在了“体制”的坚硬外壳上。

插画:Rosa Lee

特约撰稿人 李佳佳 发自北京

刊登于 2019-02-13

#朱令案#中国大陆

【编者按】2019年2月12日起,端传媒开始连载朱令案报导。这桩投毒悬案距今有二十五年,举世瞩目,真凶仍未落网。本文记者曾花数年追踪和记录朱令案情及后续发展,端传媒节选其中部分章节刊发。这些章节聚焦在:朱令案作为中国第一例互联网求助、全球会诊的案例,曾在体制、权力围拢的层层疑雾中,由互联网撕开了一丝希望的口子。本文为连载的第三篇。

Thallium,在英文里是个相当生僻的词汇。当它高频率出现在贝志城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时,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1995年4月10号晚上求助邮件仅仅发出几分钟,就收到了第一封回复:“是个爱尔兰人,说会为朱令祈祷。第二封就提到了一个词——Thallium。”

根据《美国医学(US Medicine)》1995年12月的报导,美国海军军医、生物测定学和预防医学助理教授史蒂夫·康年(Steve Cunnion)博士在4月10号收到了求助邮件,而他的回复也成为了最早做出的正确诊断。当天晚些时候,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做医生、当时已经调回华盛顿美国国务院的医生约翰·奥迪斯(John Aldis)以及加州医生罗伯特·芬克(Robert Fink)也都收到了求助信件。

凌晨五点的时候,北大男生们已经收到了100多封答复邮件。贝志城回到宿舍查了英文字典,“这才知道原来叫‘铊’,化合物有毒”。

“铊”这个字,中文的发音是“Ta”,在当时能正确发音的人并不多,了解这种元素的更寥寥可数。铊在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是81,原子量204,是一种较重、灰色、柔软的贫金属,在自然界并不以单质存在。化合物则极易溶于水,无色无味,含有剧毒。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