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赵云:风灾之后,大家都在回复“日常”,但什么是“日常”?

为了维系和尽快恢复“日常”,社会到底付出了多少代价?十号风球过后我们是否还愿意继续讨论,到底是否值得如此?

2018年9月17日早上,由于台风“山竹”吹袭后令不少交通工具暂停,港铁东铁线大围站逾千上班人士逼满大堂楼梯及闸口。

2018年9月17日早上,由于台风“山竹”吹袭后令不少交通工具暂停,港铁东铁线大围站逾千上班人士逼满大堂楼梯及闸口。摄:林振东/端传媒

刊登于 2018-09-20

#赵云#评论

十号风球“山竹”的余音尚在,但新闻和话题已非山竹本身,“返工”(上班)跻身为新闻头条以及网上层出不穷的二次创作的灵感。“返工”之所以是恶搞式幽默的泉源,首先当然是因为“返工”跟“食饭搭车拍拖”(吃饭坐车谈恋爱)并列为最普世的经验,二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政府只要在天灾的衬托下,轻轻拨动管治(或者不肯管治)的和弦,竟然令“返工”这种寻常事变得如此困难。

但返工真的是寻常的事吗?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和官员反复说到市面要尽快“回复正常”,或者说市面要继续“正常运作”而不肯宣布停市;雇主要求员工纵使城市满目疮夷也要返工,上班迟到或者不返(回)办公室上班便当“旷工”或“迟到”论,因为准时上班是default,是雇员“天职”;打工仔则不惜一切排除万难披荆斩棘返工,却竟被笑“奴性太强”。

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一些问题:为何要尽快回复正常/日常生活?“正常”和“日常”生活的基准是什么?“时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扮演什么作用?

愈发重要、愈强大的概念,它的作用就愈不易被察觉,就如空气一样,无色无味,只有它被扭曲或缺席时你才发现它的影响有多大,时间就是这样的东西。台风这种非常状态,正好来让我们思考时间,思考为何要排除万难“返工”。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