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开学首日的眼泪——从耒阳分流事件,看中国县城教育的系统性困境

中国教育部要求耒阳当地教育部门采取“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消除“大班额”制度,分析看似准确,给出的药方却过于笼统,未能直击耒阳教育,或者说中国县城教育的系统性困境。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统计,2000 年到 2010 年,中国农村地区平均每天消失 63 所小学、30 个教学点、3 所初中。图为中国贵州省紫云县一个偏远苗寨附近的小学。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统计,2000 年到 2010 年,中国农村地区平均每天消失 63 所小学、30 个教学点、3 所初中。图为中国贵州省紫云县一个偏远苗寨附近的小学。摄:Cancan Chu/Getty Images

李晓璇

刊登于 2018-09-18

#李晓璇#评论

对于中国大陆湖南耒阳的8000名小学生家长而言,这个9月的开学并不像往常一样平静。在市政府消除公立学校“大班额”—— 改善因班级学生数量过多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案下,他们的孩子被迫从公立学校“分流”到其他学校。其中,约3600名高年级小学生被分流到一所远离市中心、收费贵10倍、且校舍尚未装修完毕的民办学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耒阳分校”。家长们按捺已久的怒气最终被新校舍弥漫的刺激甲醛味所引爆, 9月1日开学当天,他们走上街头,最严重时,有数百名家长冲击警局,引发激烈的警民冲突。

警方的逮捕行动和大规模的删帖使得事件在网络平台进一步扩大。家长和孩子拉着“抵制民办学校,还我九年义务教育;坚决不住有毒宿舍,不进有毒教室”的标语,被拍成视频和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但很快,相关信息和讨论在网络上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耒阳市公安局“逮捕46名冲击警局人员”的通报。中国教育部也于9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学生分流的原因定义为“地方教育资源配置还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要求耒阳当地教育部门采取“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消除“大班额”制度。

教育部的分析看似准确,给出的药方却过于笼统,未能直击耒阳教育,或者说中国县域教育的系统性困境。消除“大班额”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为何民办学校承担了大量义务教育?转嫁到民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又如何进一步转嫁到家长身上?只有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看到地方义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看到现有的地方教育资源配置在何种程度上不能适应“新型城镇化”的进程,看到家长积聚了怎样的怒气。

此外,解决教育困境最直接的问题是财政支出。一方面,中央对地方教育的补贴不少,为何农村学校没有得到发展?为何地方政府的钱还不够用?另一方面,地方经济下行,如同耒阳市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曾经的排头兵”,变为“如今的恶化样本”,又如何体现出中国各地财政在教育发展上的困境?地方的解决办法又是否奏效?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