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林猛:爝火不息的文革反思,与壮心不已的钱理群

像钱理群先生这样记录过去,诉说苦难,帮助今人与过去之间搭建桥梁,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几代人生活的意义与教训,这本身也是重建共同体、与“精致利己主义”做斗争的一项重要努力。

钱理群先生早年在北大任教时以研究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闻名,退休后他的学术生命并未停顿,而是转入了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

钱理群先生早年在北大任教时以研究周氏兄弟(周树人、周作人)闻名,退休后他的学术生命并未停顿,而是转入了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图:Imagine China

刊登于 2018-07-25

#林猛#读书时间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逍遥游》

近年来,与官方对文革话题的回避、粉饰与禁锢姿态形成对照,中国大陆民间的文革写作方兴未艾。一些年逾古稀的亲历者不辞辛苦,也不顾时代的冷落,整理、出版了自己所参与的文革见闻。无论官方态度如何,这些作品的存在痕迹已经无法抹去,它们已经保存“在社会的档案里”,使有心探求历史真相的后来者有迹可循。因此,在这样的总体氛围下,这些作品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而在这些作品中,钱理群先生的近著《爝火不息:文革民间思想研究笔记》(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以下简称《爝火》)又有尤为特殊的意义。

《爝火不息-文革民间思想研究笔记》

作者:钱理群
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钱理群先生早年在北大任教时以研究民国作家周树人(鲁迅)和周作人闻名,退休后他的学术生命并未停顿,而是转入了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对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他更早的一部作品《毛泽东时代与后毛泽东时代》(以下简称《时代》)里,已经有了明白的揭示:它可以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官方的、主流的中国之外,还有另一个尽管被镇压、被抹杀、却始终顽强存在的“地下中国”;即使严酷如毛泽东时代,这样两个中国、两条发展路线的搏斗依然存在。

正是这个缘故,钱先生在《时代》一书中,在描绘那个时代的画卷时,不同寻常地为张中晓、杨伟名、李一哲、陈尔晋等民间思想者保留了相当的篇幅:每写到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作者在介绍了宏观的路线与政策之后,都会不惜笔墨评述这些民间思想者的独立思考和贡献。更进一步地,他把自己也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将自己思想经历的变化和盘托出,作为我们观察的样本,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

而《爝火》一书则是将镜头推近,聚焦于各个阶段的民间思想,对重要文献做了概括和诠释,从而将这另一个中国的面孔刻画得更为细致。这样一种努力,事实上尤其为今天的中国所需要。实事求是地说,那些民间思想者的思考、著述,无论当时多么珍贵、富有勇气,今天的人们大概都很难进入其中。如今人们对光亮已经触手可及,很难去体验那种“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舒婷语)、寻找光亮的感觉。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这些思想的先行者对今天的我们而言变成了完全的陌生人,或者充其量只是留存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名声;最近的历史反而离我们最远。

钱理群先生把自己也作为这个群体的一员,将自己思想经历的变化和盘托出,作为我们观察的样本,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

钱先生在本书中的工作,近乎于为今天的人们进入陌生的文革史搭建了一座方便的桥梁。他一如旧时代的母亲,把食物嚼碎了喂给孩子,经他的咀嚼,那些思想变成了易于我们吸收的养分。例如,经过钱先生的解读,我们得以知道农民思想者权佳果对唯阶级观点的质疑,“共产革命就仅仅是被压迫者翻身对压迫者实行镇压吗?这就是共产社会吗?这就是人类幸福吗?”我们得以知道李一哲大字报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时代意义;得以知道陈尔晋提出的“叉路社会主义”、“特权资本”等概念的理论贡献,以及他对工人所陷入的“一身兼具政治与意识形态的‘主体’与生产组织里的‘无条件的服从物’、对分配上的‘商品’”的双重性所作的深刻分析;我们知道了卢叔宁超前于时代的思考,也知道了老革命冯毅之极具洞察力的“文革日记”……凡此种种,正如书名的寓意,都是那个时代微弱却不熄的炬火。

通过钱先生提供的辅助阅读,关心时事的读者或许还会有一个意外发现:今天围绕文革所产生的很多迷惘和争论,尤其一些左翼青年对文革所抱的别样寄托,如果他们有机会接触这些亲历者的思考,一大半都会烟消云散。那一代人的痛苦经历并非全无痕迹,他们对时代的思考都留在了那些秘密记录与供词中,只是对我们而言,这些今日已经公开的作品仍在沉睡着,有待于借助一支如钱先生那样的笔去唤醒。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