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广场

丹东手记:鸭绿江边,谁在等待?

鸭绿江两岸是多么魔幻的景象:一边是恨不得一夜之间盖完的楼盘,另一边是几十年不变的稻田和世界上最缺乏资本的土地。

辽宁省丹东的鸭绿江上。

辽宁省丹东的鸭绿江上。摄: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特约撰稿人 任其然 发自丹东

刊登于 2018-07-11

愁城

丹东,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从丹东火车站往东,经过曾经繁華的老商业区六道口,再穿过一条鸭绿江的支流,市中心的朝韩风味餐馆逐渐变成了连片的烧烤餐厅,人们露天围坐着喝酒,架着火炉吃烤羊腿。

这里叫振安区,丹东的大大小小工厂曾经连成一片。“绸一厂、绸二厂、绸三厂、丝绸纺织厂、卷丝厂、塑料厂、电器厂、钢笔厂、造纸厂……”听我说要去振安,开出租车的马师傅先是惊讶——“工厂早就没了,为什么要看这些?”然后,他开始列举繁盛时期丹东大大小小的工厂。

丹东中年人的记忆中,那是1980年代,丹东的黄金年代。今天以炒房而闻名的丹东,那时是东北少有的发达轻工业城市。“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主要是消费品不足”,从政府档案部门退休,钻研丹东文史的迟立安说。“那时候工厂都开足马力生产,能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

丹东本地最有名的产品,是柞蚕丝丝绸。南方的桑蚕吃桑叶,这里的蚕种不同,吃柞树叶。产出的丝绸韧性高,耐用,声名在外。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