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不可承受之重”:在卢旺达大屠杀阴影下长大的年轻人

今天的卢旺达,以14至26岁的青年居多,占了全国人口的四成。24年前的那场大屠杀,彻底改变了这些年轻人的命运。怎样正视历史?怎样区分偏见?怎样批评地看待长辈?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都经历过这些课程。不同的是,在卢旺达,杀戮的“绝望”,如影随形。

卢旺达的年轻一代,在大屠杀的阴影下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是受害者的下一代,年纪尚轻就失去家人;有的则是加害者的下一代,要在成长过程中,正视大屠杀的真相。抹不去的悲怆与愤怒、历史与偏见,通通加载在了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卢旺达的年轻一代,在大屠杀的阴影下逐渐成长起来,他们有的是受害者的下一代,年纪尚轻就失去家人;有的则是加害者的下一代,要在成长过程中,正视大屠杀的真相。抹不去的悲怆与愤怒、历史与偏见,通通加载在了这些年轻人的身上。摄:Scott Peterson/Liaison

特约撰稿人 黎嘉晋 发自 卢旺达基加利

刊登于 2018-06-24

#全球绝望青年

大屠杀24周年,悲怆依旧

每年的4月7日至14日是卢旺达大屠杀的纪念周。2018年的4月初,卢旺达首都基加利(Kigali)各处陆续挂起了“Kwibuka24”的横幅,意为“纪念24周年”,标示着一年一度哀悼期的开始。纪念周期间,所有公共娱乐活动都被禁止。公务员只工作半天,以便下午出席有关大屠杀的讨论与悼念活动。不管是巴士车箱内播出的音乐影片,还是电视、电台的节目,均以讲述大屠杀历史与悼念死难者为主题。公车里、街道上,卢旺达人流露着哀伤的神色。

这场大屠杀发生在1994年4月7日至7月4日,由当时的掌权者胡图人(Hutu)针对图西人(Tutsi)发起,深刻烙印在亲历屠杀的一代人的脑海里。据联合国估算,约有80万人在大屠杀期间丧生。卢旺达政府则表示,遇难人数超过100万人(当中一成是温和的胡图人,其余皆为图西人)。

卢旺达的胡图人、图西人与特瓦人

二十世纪,比利时殖民管治者为便利管治,透过五官与身体特征,将卢旺达人分为不同种族。殖民者长期“拉一族,打一族”,造成族群之间的仇恨与对立。1962年,卢旺达独立后,图西族人遭到当时由胡图族人领导的政府的报复与排斥,令双方矛盾更为尖锐。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震惊世界、针对图西人的大屠杀。(来源:资料整理)

如今,整整24年过去了。卢旺达的年轻一代,在大屠杀的阴影下逐渐成长起来。据卢旺达国家统计研究所2012年的数据,如今,14至26岁的青年是卢旺达最大的人口组成部份,约占全国人口40%。他们有的是受害者的下一代,年纪尚轻就失去家人;有的则是加害者的下一代,要在成长过程中,正视大屠杀的真相。抹不去的悲怆与愤怒、历史与偏见,通通加载在了这些年轻人的身上。

2018年的卢旺达大屠杀纪念周,游行队伍在卢旺达总统夫人及官员的领行下,由国会步行至国家和平体育馆,参与馆内举行的烛光晚会。
2018年的卢旺达大屠杀纪念周,游行队伍在卢旺达总统夫人及官员的领行下,由国会步行至国家和平体育馆,参与馆内举行的烛光晚会。摄:Stringer/Anadolu Agency/Getty Images

2018年纪念周第一天,黄昏时刻,我与大批身着印有“Kwibuka Twiyubaka”(意译:“藉纪念去建立自我”)T恤的卢旺达青年人一起,聚集在国会;随后,在卢旺达总统夫人及官员的领行下,我们由国会步行至国家和平体育馆,参与馆内举行的烛光晚会。当年,这个体育馆是联合国军队开设的临时保护地,托管了数以千计逃离追杀的图西族难民。此刻,场馆内座无虚席,三万人聆听哀歌,很多人手持白色蜡烛,在烛光中默默哀悼。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