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来函:“不同意”成敏感词——重回毛时代的危险信号之一

中国大陆的网络审查已经扩大化到荒谬的程度。这种对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跨越,与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同属重回毛时代的危险信号。

当“不同意”成为敏感词,说明官方警惕的不是人们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而是普遍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当“不同意”成为敏感词,说明官方警惕的不是人们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而是普遍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摄:Jie Zhao/Corbis via Getty Images

南默

刊登于 2018-03-16

#读者来函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正经历着史上最为严厉的网络审查。由于修宪建议的宣布,网络敏感关键词的列表越来越长,从“修宪”到“袁世凯”,不管这些关键词与修宪有直接关系还是某种影射,但毕竟这些关键词都是与事件或当事人相关的,或者说,它们一般都是名词。然而,当“不同意”也登上敏感词的列表,事情就变得有意思了。

我不想在在这里讨论修宪本身,而是想说明当下中国大陆的网络审查已经扩大化到荒谬的程度。

“不同意”是一个动词,而且是一个相当日常的动词。网络审查员的本意当然是最大程度地防止网民表达对修宪的反对态度,但是却无意造成了广泛的后果——它让网民无法表达针对任何事物的反对态度。当然,网民大可绕过“不同意”这个词而用其他词来表达(“反对”这个词没有被禁),所以网络审查的这个意图几乎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但它却有着戏剧性的意义。它不仅表现了中国大陆最严厉程度的网络审查,而且这种网络审查在无意中试图造成网民无法表达任何反对态度的后果。

这样的世界处于绝对的和谐,也是绝对的死寂。

试想一个所有人都只能互相同意而不能表达反对的社会吧,这看起来是一个多么好的反乌托邦科幻题材!但这又是难以想像的,因为尽管没有表达的自由,但仍有思想自由的话,人与人之间在思想总会出现意见的不一致,如果他们仍然一味地在口头上互相同意,这将是一个虚伪到极致、人人在内心相互提防的世界,所以,这些人很难结成一个社会。想像这样的对话。A对B说,“你是一个烂人。”B只能表达同意,但心里很愤怒,B只需要说,“我不是一个烂人,你才是。”A也只能同意。——显然,这是一次没有任何意义的交流。

现在,我们试着把宽泛意义上的“不同意”缩减为对统治者的“不同意”,亦即人们只能对统治者任何行动表示赞同,但在理论上仍有思想的自由。这样的政治是危险的,因为统治者自己也知道民众里存在反对的思想,所以,一方面他很难信任自己的所有臣民,另一方面他又要不断地教导民众,试图让民众的思想也转变过来。比如,毛泽东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里有一定的比例不属于“人民”,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就是要不断让“人民”保持思想的“纯洁”,还要把“非人民”揪出来。

看起来,让民众无法表达反对意见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就是危险的。前提是人们都拥有思想自由。倘若所有人只能表达同意而且内心深处也只能想到同意,不仅这样的政治没有任何意义——统治一群没有灵魂的机器人有什么意思呢?即使是当牧羊人也好,因为羊也有倦怠的时候——而且这样的世界也处于绝对的和谐,也是绝对的死寂。

当“不同意”成为敏感词,说明官方警惕的不是人们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而是普遍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

尽管人在理论上拥有思想自由,但人可以拒绝运用这种思考。毛泽东时代就是如此,整个中国只有他一个人在运用自己的思考,尽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主动利用自己的思想自由,他仍然警惕着人的思想自由。

我们人类注定会拥有思想自由,这种自由任何法律也无法剥夺。不要以为只要不运用思想自由,自己就安全了,因为统治者永远也不会感到安全。他觉得不安全,所有人都不会安宁。不管你支持或反对,都要同等地接受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学习或政治运动。当统治者试图剥夺人的言论自由,他警惕的不是言论自由本身,而是思想自由。很遗憾,人人都拥有思想自由,人人都会被警惕。想想斯大林追随者们的下场就知道了。

当“不同意”成为敏感词,说明官方警惕的不是人们对某个具体事件的看法,而是普遍性的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这种对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跨越是非常关键性的,这和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同属中国重回毛泽东时代的危险信号。

但愿我是错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请网络审查员们归还人们表达“不同意”的权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