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深度

西三电影制片厂:媒体失语的年代,用手机摄影为城中村村民赋权

让村民参与艺术,让艺术成为媒体,“西三电影制片厂”希望用艺术做点实际的事儿。

白石洲是深圳最大的城中村,几乎所有到深圳来打拼的人,都有落脚白石洲的经历。这个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的村子,如今生活着15万人,有着热火朝天的生活气息,遍布物美价廉的馆子。

白石洲是深圳最大的城中村,几乎所有到深圳来打拼的人,都有落脚白石洲的经历。这个面积只有0.6平方公里的村子,如今生活着15万人,有着热火朝天的生活气息,遍布物美价廉的馆子。摄:林振东/端传媒

特约撰稿人 江雪 发自深圳

刊登于 2018-01-08

“西三电影制片厂”,可能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城中村命名的“电影制片厂”。2017年12月15日,这家制片厂在深圳南头古村开幕的“深港双年展”上主持了一场“鸭饭放映会”。艺术家刘声煮了两只大肥鸭,现场做了100份鸭饭。“到村里来放映,我们不想来虚的,不如请大家吃饭。”郑宏彬是西三电影制片厂的联合发起人,善做鸭饭的刘声则跟郑宏彬一样,他们都自称“厂民”。

免费鸭饭吸引了很多人,包括10多个闻讯赶来吃饭的保安。就着饭香,大伙儿观看了纪录片《村民记者》。影片结尾,屏幕上出现将近100个名字——大多是广州西三村的村民。不久前,他们和10多名艺术家跑到120公里之外的深圳白石洲,拍摄这个即将被拆迁的、住了15万人的深圳最大城中村。拍摄素材被剪成了1小时40分钟的纪录片,西三村的村民贡献了60%的画面。

“这是一种行动……电影只是一个关于西三村的实践行动管道,我们希望用手机摄像这个真实便捷的低技术手段,重新夺回属于一个村庄的话语权力,实践一种通道,联合村民发声。”导演郑宏彬说。

在媒体失语的年代,西三电影制片厂试图通过直接具体的行动,改变“艺术越来越娇生惯养”的状态,直面真实的社会问题,并寻找方案。而《村民记者》中的故事,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每个城中村都在上演的故事。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