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深度

先说说文学的余光中:〈乡愁〉是他的“代表作”吗?

我认为其实余光中的创作历程中,“香港时期”具有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

诗人余光中于12月14日病逝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寿89岁。图为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出生在南京的台湾诗人余光中重新回到了曾经的母校-秣陵路小学,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了80岁的寿辰。

诗人余光中于12月14日病逝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寿89岁。图为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出生在南京的台湾诗人余光中重新回到了曾经的母校-秣陵路小学,并且和学生们一起度过了80岁的寿辰。摄:Imagine China

特约作者 杨宗翰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7-12-14

#余光中逝世

五千年的这一头还亮著一盏灯
四十岁后还挺著一支笔
已经,这是最后的武器
即使围我三重
围我在墨黑无光的核心
缴械,那绝不可能
——余光中〈守夜人〉

诗人余光中于12月14日病逝于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享寿89岁。作为他的长期读者,我宁愿相信余先生是到天堂去,与永恒拔河了。他是继李永平、郑清文后,又一位在今年秋冬之际离世的重要作家。

2015年7月19日,在吉隆坡会展中心,我曾受邀主持余光中“美感经验之转化——灵感从何而来”的专题演讲。这是他荣获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奖”后的活动,也是我最后一次跟他的近距离接触。“花踪”是由马来西亚媒体《星州日报》主持的两年一度的文学大奖,用来肯定优秀华文文学创作者的卓越成就,王安忆、陈映真、西西、杨牧等皆曾获此殊荣。当时87岁的余光中语多幽默,听众反应热烈,让原本预定一小时结束的演讲,延长为两小时的活动。会后我还在脸书上开玩笑说:“老先生”果然功夫了得,魅力惊人。随著诗人逝世,精彩的演讲已不可能重现;但此刻或许是让读者再次阅读、重新定位余光中文学成绩的最好时机。

十年香港,创作关键期

我认为余光中的创作历程中,“香港时期”具有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1974年,他应香港中文大学之聘担任该校中文系教授,至1985年始离港返台定居。扣除回台湾师范大学客座的那一年(1980年8月到1981年7月),这十年的“香港时期”诚如诗人自述,是他“一生里最安定最自在的时期⋯⋯这十年的作品在自己的文学生命里占的比重也极大”。

余光中于文革后期抵达香港这“借来的时间,租来的土地”,深知此处无论在政治、语言、地理上,皆为“一个矛盾而对立的地方”。他时时北望而东顾,明了“新环境对于一位作家恒是挑战,诗,其实是不断应战的内心记录”,诗人对时局及环境之异感慨日深,加上沙田校园丽景的江山之助,诗风与题材遂又见新变。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