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深度

陆冉:江歌案,躁狂年代的渲泄式共谋

一桩异域刑事案件,一场莫名其妙的道德审判,露出了政治狂飙过后的一片社会空白。

2016年11月3日,留学日本的山东青岛女生江歌,于东京中野区寓所门口被杀害,日本警视厅拘捕室友前同居男友陈世峰,并以杀人罪名起诉,预计案件今年12月审判。图为陈世峰接受日本电视台访问。

2016年11月3日,留学日本的山东青岛女生江歌,于东京中野区寓所门口被杀害,日本警视厅拘捕室友前同居男友陈世峰,并以杀人罪名起诉,预计案件今年12月审判。图为陈世峰接受日本电视台访问。网上图片

刊登于 2017-11-19

#陆冉#评论

近日,发生于日本的刑事案件“江歌案”于一年后突然爆发为近年罕有的公共舆论事件。这一以微信朋友圈疯狂转发各种评论为主导的公共舆论事件,从支持被害人江歌母亲要求判处犯罪嫌疑人陈世峰死刑,迅速地转向了讨伐拒绝配合江母申冤的案件证人刘鑫。其信息传播流之浩瀚,其裹挟民众数量之巨大,其情绪之激烈,反而令人困惑。

东洋上访故事

江歌案发生已有一年。之前一如近年几起海外学子暴力凶杀事件被作为有国内关注点的域外事件报导,未见激起几许涟漪。

随着被害人江歌母亲在日征集民众签名,要求判处嫌疑犯陈世峰死刑,公共舆论对该案的关注迅速升温,成功引爆了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何以被点燃呢?也许只是好奇。在诸多公众人物的带动下,民意与司法的关系在过去一些年被反复讨论,专业人士通常主张根据域外舶来的法治原则,司法中立,司法不受民意左右。与此同时,上访伸冤是古老而现实的中国智慧,只是路途艰难,成功者鲜。江母在日征集民众签名要求判处嫌疑犯陈世峰死刑事件。国人对于上访伸冤的苦难的想像与孤苦母亲在域外上访的悲情形象叠加在一起,映衬着民众对于司法、对于上访、对于公正的期待。公众热忱地投入了这一事件中,化身为自己日常中无力实践的虚幻的复仇英雄。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