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读者来函:江歌案如何成为集体讨伐“不义小人”的盛宴?

我们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激怒,这么容易被煽动性的语言带着走?要警惕这种故意煽动的文字,不然下次去砸日本车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或许就是你。

新京报《局面》栏目披露的25段对江歌母亲与其室友刘鑫的采访影片,让案发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刘鑫再次走入公众讨论的焦点。

新京报《局面》栏目披露的25段对江歌母亲与其室友刘鑫的采访影片,让案发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刘鑫再次走入公众讨论的焦点。网上图片

moreless

刊登于 2017-11-15

【编者按】有话想说吗?端传媒非收费频道“广场”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写作形式、立场不拘,请来函 community@theinitium.com,跟其他读者分享你最深度的思考。

王小波在《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一文中说:

半疯不傻的话,只有从借酒撒疯的人嘴里说出来才有人信。假如我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仅没人信,老农民还要揍我;非得像江青女士那样,用更年期高亢的啸叫声说出来,或者像姚文元先生那样,带著怪诞的傻笑说出来,才会有人信。要搞蛊惑宣传,必须有种什么东西盖著脸(对醉汉来说,这种东西是酒),所以我说这种人是在借酒撒疯。

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蛊惑宣传者的角色,就由以咪蒙为首的一批微信公众号来承担。上周末以来,一起一年前发生的日本留学生被杀事件重新成为网上热点。因为《新京报》王志安做的《局面》节目的专访,被害女学生的室友刘鑫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了众矢之的。一起案情本身并不复杂的普通刑事案件,在还没有开庭审理以前,就有人先给当事人之一的刘鑫定罪,并言之凿凿地写出《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用情绪化的文字和煽情的语言,指责当事人之一的刘鑫见死不救,冷血没人性,是“人渣”,很该死,“人渣早就原谅了自己,轮不到你来原谅他。人渣不仅早就原谅了自己,还表示绝不原谅你”。

刑事法庭还没有宣判,而道德法庭已经宣判了刘鑫的死刑,并永世不得翻身。

那么咪蒙的文章是否经得起推敲呢,据刘鑫的微博上指认,咪蒙文章指称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做了新头发,去跟朋友聚会吃饭的照片,是移花接木动过手脚的伪造之作。该照片实际上是刘鑫跟死者生前合影。

为了制造噱头和提高点击率,居然伪造图片,实在有违新闻原则。据称,以咪蒙为代表的一批公众号大V,近日被统战部门召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他们就是靠篡改图片,张冠李戴来传播所谓正能量的吗?

咪蒙创始人马凌在十九大座谈会上的发言中重申,目前以网络和微信获取信息的人群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年轻人占绝对多数,新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那么,咪蒙等公号违背新闻报导原则,不惜伪造图片来夸大宣传效果,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其预期效果中的一个,就是制造仇恨心理。通过仇恨使受众丧失自我,这样就可以为他们洗脑,让他们跟着节奏走。不管是将来做营销推广,还是作为一股网络力量,都可以为它所用。

小说《一九八四》中,大洋国的人民每天都要进行两分钟仇恨活动,两分钟仇恨描述党的叛徒果尔德施坦因,在短片中作出攻击大洋国一党专政的言论,反对老大哥,观看者会情不自禁地愤怒起来,甚至攻击电幕。男主人公温斯顿本来不以为然,到最后也会被大众的情绪所带动,情不自禁的高喊口号,做出攻击性的举动。这可以看做是一种集体催眠的行为。类似的场景,文革中毛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的时候,群众山呼海啸,激动不已的情形可以类比。

要煽动仇恨,事实本身是否准确并不重要,只要能引起受众的反感或者共鸣就可以。这就好像传销一样,传销的商品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能忽悠更多的下家进来就可以。所以像咪蒙、北美留学生日报、旧金山湾区华人信息这类公众号,似乎并不会用心核实报导的内容,只要内容足够骇人听闻吸引眼球,就算达到了目的。

对于受众,为什么又这么容易被情绪所带动呢。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家里不让穿喇叭裤,因为邻居对他妈妈说,你孩子穿喇叭裤,将来是要坐牢的啊。他妈妈就很气愤,把他的喇叭裤给剪了。事后回想起来,他妈妈也挺不好意思,不知道当时是着了什么魔。他妈妈显然没有仔细思考过,穿喇叭裤,跟将来坐牢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公号和政客的蛊惑宣传,利用的是人性的弱点和人们善良的本性,对于担心失去一些亲近的东西或者情感的恐惧,正如罗永浩的妈妈害怕孩子将来会被抓去坐牢。而对刘鑫动怒的人,则是因为自己心中对于人性善良的维护,不想自己或周遭的人遇到像刘鑫这样的朋友,而对于事件中的具体陈述是否符合事实,是否符合逻辑,则不会去深究。从心理学上讲,是一种错误的代入和共情。

在一个众多公共话题的讨论都受严格限制的舆论环境,对于无依无靠弱小个体的谴责是成本最小、毫无政治风险,又能彰显自己正义感的行为,何乐而不为,还显得自己可以替天行道。同时满足了在言论管制下,公众对于社会话题的参与,以及渴望决定公众议题走向的愿望,所以众多个体加入了这场集体讨伐“不义小人”的盛宴。

我们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这么容易被激怒,这么容易被煽动性的语言带着节奏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过于浅薄,符合不符合常理逻辑?要警惕这种故意煽动的文字,不然下次去砸日本车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或许就是你。

有关部门显然也看到了这种汹涌的民意可以为己所用,所以盛赞这种非理性的媒体狂欢。环球时报胡锡进说,“这是正义的集体呐喊,它所展现的就是今天中国互联网的真实面貌”。

在严格管控的舆论环境,媒体就会用这种畸形方式达到利益最大化,这对中国人的心性直接或间接影响巨大。思想者也会因为想通过事件发声,逐渐习惯于热点语境(无热点就没人关注),这对思想的控制和危害也是很大的,一个个热点思维就像植入思想的隐形锁链。

而受众则是一次次被集体催眠,一次次被植入一种集体情绪形式和思维形式,常见的概念和语句成了一种语法唤醒/催眠机制,不用时用它挣钱,需要用时就刺激它让它成为可以操控的民众力量。这种可控的民意,进可攻,退可守。出可驱动帝吧小粉红出征,入可惩治不爱国人士剥夺其个人财产,作为一股力量为一些既得利益者所喜爱。

怎么应对这种情形?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批判性逻辑思维,不要被情绪化文字左右自己的思考,也要坚决跟这种蛊惑宣传做斗争。正如开头提到的王小波文章中所说:

目前,有些年轻人的抱负似乎就是要炮制一轮新的蛊惑宣传 — — 难道大家真的不明白蛊惑宣传是种祸国殃民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抱负只能是反对蛊祸宣传。我别无选择。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