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深度

到处吃寿司的小哥 发现了寿司全球化的秘密

循规蹈矩、注重传统的寿司,明明是全球化的“异端”,却稳坐国际美食的交椅。原来在麦当劳式的全球化之外,还有一股平行的“清流”。

日本东京一间寿司连锁店以1400万日元在筑地市场举办的拍卖会,投得一条金枪鱼,店员在店内即场将之制作成寿司及鱼生供客人品尝。

日本东京一间寿司连锁店以1400万日元在筑地市场举办的拍卖会,投得一条金枪鱼,店员在店内即场将之制作成寿司及鱼生供客人品尝。摄:omohiro Ohsumi/Getty Images

端传媒记者 张妍 发自北京、上海

刊登于 2017-08-18

看过Netflix的纪录片《寿司之神》(Jiro Dreams of Sushi)的人都知道,日本寿司的制作讲究传统、注重品质。在“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寿司店里,芥末一定是伊豆半岛的野生山葵;生姜片经腌渍后要有柔润的酸味和辛辣味;食材由厨师每日去市场亲自采购;新来的学徒要从拧滚烫的毛巾和烤紫菜学起,日复一日的基本功,一练就是好几年。

制作寿司的人讲求技艺精湛,往往一生只从事这一种职业。按常理说,寿司应该是只能在日本吃到的稀缺美食。然而在纽约、伦敦、迪拜、悉尼、香港、上海……都能找到可媲美“寿司之神”的地道寿司店,有的还是米芝莲(又译米其林)星级餐厅。且不说寿司以生食为主,不符合大众的饮食习惯;如此循规蹈矩,鲜少标新立异,明明是全球化的“异端”,究竟是怎么成为国际化的饮食潮流?

寿司的全球化——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寿司是如何走向世界的?这一主题在日本本土竟无人关注。或许因为寿司是民族文化遗产,若本国人深入研究,终究“有一些目光的局限性”,于是反倒成了来自中国的社会学者王昊凡的研究主题。

今年三十岁的王昊凡目前执教于名古屋艺术大学。他出生在北京,幼年随父母移民日本,在日本长大,对日本美食既有一种情感上的亲近,又有一种理性上的客观。从2011年在名古屋大学攻读社会学修士(编者注:修士,日本学位的一种,相当于中国的硕士学位)开始,王昊凡便逐一拜访在日本和海外的寿司店,从人均几万日元的顶级店铺,到几百日元便可吃到的快餐寿司,与不同的寿司师傅、学徒倾谈,随他们走访鱼市,参观他们的厨房,观察他们的待客手艺,了解他们从日本到异国的经历与体悟。

阅读全文,欢迎加入会员

华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报导和多元声音,了解更多

立即订阅

已经订阅?登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