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港大研究:香港水域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种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刊登于 2017-03-31

港大最新研究厘清香港水域的中华白海豚数目。
香港大学近日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厘清了以香港水域作为部分栖息地的中华白海豚的数量。

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发表报告,其中对香港水域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作出全面评估。研究报告指出,至少有368条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为其部分栖息地,远超此前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简称:渔护署)提出的60多条。研究团队亦认为,根本没有“香港海豚种群”这回事;换言之,所谓的香港中华白海豚,事实上是珠江河口种群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次研究由港大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及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贾力诚(Leszek Karczmarski)发起和监督。研究团队通过频密的野外调查、耗时逾6年完成。报告于3月29日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 Plos One。

香港水域的白海豚是珠江河口种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牠们不会理会香港与内地水域的边界,并经常穿越这些水域;我们得知至少有368条白海豚依靠香港水域作为牠们栖息地的一部分。

港大鲸豚生态研究小组成员、是次研究领导作者陈钊贤

此次研究结果与渔护署公布的资料大相径庭。贾力诚解释,这首先是由于两者监察海豚计划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据他介绍,渔护署资助的监察计划采用线性调查技术,而港大研究团队则采用照片辨识标记重捕获技术(photographic mark-recapture technique)。前者的特点在于能估算特定时间于地区内出现的动物数量,而后者则能估算在研究期间使用香港水域的动物总数。

港大鲸豚生态研究小组成员、是次研究报导的领导作者陈钊贤以人口统计作比喻──由于每天有大量游客及本地居民出入边境,因此在任何一天于香港点算得出的人数皆不能代表香港人口总数;同样地,在不知道个别海豚身份的情况下点算数量,只能说明在单一特定时间内出现于该地区的海豚数量,而这不一定等同于海豚种群总数。

陈钊贤解释,采用照片辨识标记重捕获技术的好处在于,能够借助每一条海豚背鳍独一无二的记号,辨识其身份,进而估算整体海豚数量。

此次研究报告的独立评审、曾于1990年代中期对香港的白海豚进行早期研究的美国学者 Thomas Jefferson 评价是此研究,指其“带出许多关于香港政府现今在管理海豚的长远监测计划有不足的重要讯息”。

不过贾力诚强调,研究估算出目前有368条白海豚,多于从前所知的60多条,但不代表白海豚的种群生态前景乐观。他指出,研究仅说明香港沿海栖息地对于整个珠江口海豚种群至关重要,而这些栖息地,尤其是西南大屿山, 应该最优先得到保护 。

中华白海豚

又称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牠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其他俗名尚有粉红海豚、白鯃等,台湾称为台湾白海豚或妈祖鱼。属鲸目海豚科,身长由一米到三米不等。(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香港大学官方网站明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