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

名牌被撕之后,哥大中国留学生发出这份邀请

用说出中文名字的优美意涵,回应排外主义的撕牌暴力,不梏囿于国族荣光,而是一场普世权利的对话开端。

特约撰稿人 林知阳 发自纽约

刊登于 2017-02-21

19岁的闫呼和没有想到,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制作的视频“说出我的名字”(Say My Name)会一夜间成为海外华人圈的舆论焦点。除了在脸书(Facebook)收获数十万点击之外,他的视频更被多家媒体转载, 甚至登上了大陆的中央电视台。

最初,他的目标只是获得三万点击量——那差不多是哥大的学生人数。

2017年农历春节期间,哥大学生宿舍发生了一系列骚扰事件,不少学生挂在房门上的名牌被莫名撕去。被撕走的名牌多带有中文拼音——不论学生来自大陆、台湾或香港,还是移民后代,都有可能成为目标。事发后,被波及的学生集体上报学校。哥大的“校内偏见回应组”(Bias Response Team for CC and SEAS)也立即开展调查,并初步认定这是一起针对东亚裔学生的行动。

闫呼和是哥大为数不多来自中国的本科生(哥大本科每年录取不超过20名中国学生),今年读大二,因为换了新宿舍而幸免“被撕”,但这种公开针对某一族裔的骚扰行为,发生在以自由著称的常青藤校园,仍不免令他震惊。

闫呼和迅速在脸书上发了一条状态,邀请挑衅者来撕他的名牌:“抱歉,我的名牌写着‘Jack Yan’,显然这给你们定点骚扰亚裔学生造成了诸多不便。”

不日,他把宿舍“Jack Yan”的名牌,换成了拼音“Yán Hū Hé”。

哥大:排外主义高涨 闫呼和: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响

哥大反应迅速。收到投诉后一天,2月1日,校园生活与多元文化办公室副主任Melinda Aquino给亚裔学生团体发来一封措辞严谨的邮件,写道,“正如你可想像的,越发高涨的排外主义使这一事件的影响力变得更大了,许多同学都感到焦虑。”(As you can imagine, the growing climate of xenophobia furthers the impact of this action and the anxiety felt by many of our students.)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Aquino同时表示将开放投诉渠道,受影响的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举报骚扰

然而,以往对类似仇恨事件,哥大采取的措施更为严厉。2015年,闫呼和住在Carmen宿舍楼,在LGBTQ权益宣传活动中,他参与制作的跨性别宣传展板被人撕毁了三次。校方当时很快发邮件给全校同学,表示该行为是“极其恶劣(egregious)”的仇恨犯罪(Hate Crime)。宿舍负责人Aaron Hukari也随即在宿舍楼发起了“安全空间”集会活动,让受到威胁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想。

但对这次撕名牌事件,闫呼和认为校方没有给予同等的关注,存在区别待遇,“我们的声音还不够响,”闫呼和说,“(通知)应该给全校警示”。

既然学校并没有把这个事件推送给所有学生,闫呼和决定自己来。

“我的名字,被你们解码出种族和国籍来攻击”

2月3日,他和卢依然——一个在北京长大的美籍华人——在校报《哥伦比亚观察者》(Columbia Inspector)上发了两篇评论,探讨撕名牌事件背后的身份政治,然而反响并不大。

事件发生前,闫呼和本来对中文或英文名并无所谓。他的中文名“呼和”取自出生地内蒙古呼和浩特,而英文名“Jack”则像许多同龄中国学生一样,来自英语老师在课上派发的一张英文名列表。

“Bob被人挑走了,”他说,“幸亏没叫Bob。”

对于东亚裔名字的骚扰事件,阎呼和突然意识到名字背后的身份政治。
对于东亚裔名字的骚扰事件,阎呼和突然意识到名字背后的身份政治。

进入哥大社会学系近两年,除了一位学过中文的电影老师坚持称他“呼和”之外,周围的人都称他作“Jack”。毕竟更顺口,也更方便些。但针对东亚裔名字的骚扰事件,突然令闫意识到名字背后的身份政治。

“我的名字,对我来说这么亲密的东西,被你们拿来解码出我的种族和国籍来进行攻击,这是令我很不舒服的地方,”他说。

文字评述影响力有限,闫呼和便转而制作短视频,采访来自中国的本科同学,让他们分享中文名的优美含义。

“放眼望去都是中国人,哪有什么歧视?”

2月6日正午,题为“Say My Name”的2分30秒短片在闫呼和的脸书页面上发布,第一天便超过了三万的点击率的既定目标,第二天便呈指数增长。不但欧美媒体如BBC和Buzzfeed迅速跟进,一周后更是被中国大陆各大媒体和公众号疯传。

“环球时报特别流氓地下载下来,强行贴了字幕,”闫呼和说,“我也很意外。”

大陆媒体把视频放进国族主义的框架里,解读出的讯息与和闫呼和所想表达的相去甚远。“看我们中国学生大国风范、不卑不亢、理智对待骚扰……”闫有些哭笑不得,“你知道那种语气”。

缺乏事件背景的情况下,观众们从2分30秒的视频里找出了各自想要的信息:国家尊严,文化自信,富二代,排华浪潮……公众意见可大概分为三派:支持留学生的,支持“入乡随俗”的,以及针对留学生本身。

“你不是爱国吗?那你怎么还说鸟语?”有网友评论道。

“现在反歧视,将来还不是投靠你们美爹啊。”另一名网友说。

一位旅居中国的外国人,专门从脸书发来信息,质问闫呼和为什么不敢在中国抗议维权,只敢在美国做这件事。他不知道,过去两年,闫为中国大陆NGO志愿服务,帮助宣传女权以及性小众议题。

“中国是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闫说道,“国内网友对歧视、排外这些概念,还是蛮疑惑的。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学生,会在美国这个环境下发出这样的声音。”

他对这种质疑表示理解,但仍感到无力:“国内大环境下,关于性取向和女权运动,稍微有一些讨论的声音就被打压下去了。这无助于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他说,“想像一个评论区的网友,他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中国人啊,哪有什么歧视?男女平等,女性尊严可高了,也没有同性恋——他不会考虑这些,因为他看不到。”

说到底,就《说出我的名字》这视频本身,闫并不认为这是来自身份政治的抵抗或是抗议。

“这就是一封邀请函,”他说,“一封邀请你参与这场对话的信。”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