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在这个恋爱至上的时代,她为什么厌倦恋爱?

“为什么现在人人都想过情人节?其实只是城外的人觉得城内的人一起过节有多厉害。”22岁的Astrid认为,固定的亲密关系并不一定是人的必需品,恋爱所带来陪伴、情感、认同和性,她可以选择从不同男生身上获得。

端传媒实习记者 郑丽芳 发自香港

刊登于 2017-02-14

情人节的这天,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教人“脱单”的信息,《情人节该怎样穿搭才能不单身?》、《为什么你总是一个人过情人节》。Astrid厌倦了这些,她早早起床,像往常一样过著一个女生的单身生活:洗衣服、去超市、写文章。

为什么现在人人都想过情人节?其实只是城外的人觉得城内的人一起过节有多厉害。

Astrid说,她希望探讨更多元的伴侣关系

“这些文化都是在歧视单身,为什么现在人人都想过情人节?其实只是城外的人觉得城内的人一起过节有多厉害。”Astrid说。她今年22岁,出生于云南,现在北京求学,自去年8月跟男友分手后,她一直保持单身。她自言身边不乏倾慕者,试过同时被五位男生追求,这半年来,她正式或非正式地拒绝过14个男生,因为没有兴趣谈恋爱。

在Astrid看来,固定的亲密关系并不一定是人的必需品,她希望探讨更多元的伴侣关系。“我觉得很多人可能都会把恋爱作为结婚的必经之路,可能不是真爱,但也要谈谈,因为他们觉得恋爱是必需的,关系是一定要的,因为婚是一定要结的。”

在恋爱至上,毒男毒女常被嘲笑的今天,这个年轻女生却对伴侣关系充满怀疑: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谈恋爱?

22岁的Astrid厌倦恋爱,近半年来正式或非正式地拒绝过14个男生。
22岁的Astrid厌倦恋爱,近半年来正式或非正式地拒绝过14个男生。

谈恋爱结婚以外,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2016年10月,来自北京的Astrid第三次来到香港,好友邀她到佐敦一间酒吧玩。这晚陪伴在Astrid身边的,有她一年前来港时认识的男生K。K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往返香港和北京,两人在北京和香港都会见面,一直都很聊得来。

凌晨,两人微醉,从酒吧出来。K暗示想跟Astrid有进一步发展,Astrid有些心动,但想了一想,还是拒绝了。她说自己更喜欢单身生活:“恋爱这事情,抛开化学反应脸红心跳,从事实上说,它就是个麻烦事。”

Astrid回想,年少时她很向往恋爱,12岁读中一时开始谈恋爱,被身边人视为“早恋”﹕“我妈是老师,从小到大明查暗访,严令禁止我早恋,但你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我妈压迫的时期,我还挺想谈(恋爱)的。”

我是在强迫自己去谈一段恋爱,我在强迫自己去认可这个人,不断地自我催眠,觉得自己能谈好一段恋爱,并且去履行大家认为好女朋友的责任。

Astrid说,她不想再谈恋爱了

然而,当她成年独立后,想法反而改变了,经历过五段恋爱关系后,她发现自己不再想谈恋爱了。

“我是在强迫自己去谈一段恋爱,我在强迫自己去认可这个人,不断地自我催眠,觉得自己能谈好一段恋爱,并且去履行大家认为好女朋友的责任。”Astrid说,她认为社会中对一个“好伴侣”有种种固定印象,例如要忠诚、温柔、忍让,陪伴等,她自认难以做到。

Astrid喜欢“蒲吧”,闲暇时一周会去一次,坐在同一个位置,点同一杯Cosmopolitan鸡尾酒——那是美剧《色欲都市》中主角Carrie最喜欢的。在酒吧的夜晚,Astrid会吸几口水烟,跟好友聊一个晚上。

但这个“蒲吧”习惯总会引起身边男友的不满,直到去年和男友分手后,她才终于感觉到可以“放飞自我”。

传统东方文化里,流连酒吧的女人常被贴上“不正经”的标签,最初Astrid对这种社会氛围有所顾忌,常常压抑自己,不去酒吧。后来到了大学里,她结识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其中不乏外国朋友,才慢慢放开顾忌。

正如她对酒吧的态度,Astrid以往的恋爱观也跟着社会规范走——当大众鼓吹人人都应该有亲密关系时,她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也应该有,直到2015年。

曹文杰博士指现代人显然比以往更渴求亲密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容易让人失去自我。
曹文杰博士指现代人显然比以往更渴求亲密关系,而这样的关系容易让人失去自我。

这一年,Astrid通过学校社团“性与性别研究社”看到话剧《阴道之道》,这套话剧源于美国作家伊娃·恩斯1996年创作的《阴道独白》,关注女性意识。话剧中的一句台词,深深刻在Astrid的脑海里:“我揭露奴隶般禁锢著人心灵的成见,我宣告女人有不可剥夺的自由去享受。”

这句台词让她豁然开朗:女性为什么一定要忠诚、维持固定的恋爱关系?为什么不可以更拥有更开放自由的关系?

现代亲密关系互涉太深,让人失去自我

Astrid把恋爱分解为陪伴、情感、认同和性,并从不同男性对象身上获得不同东西。她坦言,以往很难在一段亲密关系、一个伴侣中,得到所有这些东西,因此现时这种多边关系比以前更快乐。

“所有谈恋爱得到的东西,我现在都有。”Astrid说,在她身边,有特别能进行思想交流的男生,也有会偶然发生性关系的异性朋友。

近年,越来越多年轻男女像Astrid一样,拒绝拥有一段稳定亲密关系。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博士曹文杰指出,人们开始厌倦恋爱,是因为现代亲密关系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亲密”。

现代的亲密关系互涉很深,不停地向对方诉说自己,这样的关系容易让人失去自我。

香港中文大学性别研究博士曹文杰

曹文杰援引英国著名社会学家纪登斯(Anthony Giddens)的《亲密关系的转变——现代社会的性、爱、欲》解释,指快速的社会变迁为人们带来不安,使其私人生活变成一种更紧密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也转向“自我揭露”的模式,寻求相知与理解。

“现代的亲密关系互涉很深,不停地向对方诉说自己,这样的关系容易让人失去自我。”曹文杰指出,中世纪的伴侣关系不像现代的那样爱恨缠绵,夫妻间不爱抚、不接吻,彼此也会有更多的私人空间,而现代人显然比以往更渴求亲密关系。

“我们会经常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才叫伴侣‘另一半’,我们觉得自己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需要有另一个人去补充自己。”曹文杰说。

有学者认为,人们开始厌倦恋爱,是因为现代亲密关系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亲密”。
有学者认为,人们开始厌倦恋爱,是因为现代亲密关系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亲密”。

他表示,这种想法令我们不停在伴侣身上,寻找自己没有的东西,要求对方做很多事情来满足自己的不足和需要,令双方的责任更重﹕“如果我们怀着自己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一定要在世上找一个对的人才感到完满的话,我觉得这是不健康的关系。”

要摆脱这种更紧密、更累、更容易厌烦的亲密关系,曹文杰认为双方要自我成长,学会在亲密关系中照顾自己﹕“如果我们把亲密关系变成一种分享的话,我有好的东西想跟你分享,而不是从你身上拿我没有的东西,我们的亲密关系会和谐很多。”

那晚在香港酒吧外,Astrid拒绝了K后,K失落地问道﹕“你不想在我身上得到任何东西吗?”当时Astrid沉默,她觉得她和K都是爱玩之人,恋爱关系并不适合他们。

Astrid平时经常听台湾歌手林宥嘉的《想自由》,那是她最喜欢的一首歌。她承认,自己的想法在身边的女性朋友中目前仍仅属少数。

“我希望这想法未来能够成为主流,让人们,尤其是女性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的人生不一定谈恋爱结婚生子、相夫教子、照顾家庭,我真的觉得人生有很大的可能性。”她感慨地说。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