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徐沛然:华邮“假新闻”报导,背后漂浮的冷战幽灵

当前美国的与论氛围中,任何牵涉到反对俄罗斯的阴谋论,都会自动被视为可信。

刊登于 2017-02-07

当前美国的与论氛围中,任何牵涉到反对俄罗斯或普丁的阴谋论都会自动被视为可信。图为抗议特朗普与普丁的示威者。
当前美国的与论氛围中,任何牵涉到反对俄罗斯或普丁的阴谋论都会自动被视为可信。图为抗议特朗普与普丁的示威者。

2016年11月24日,《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刊出一篇名为〈专家表示,俄罗斯的宣传机构致力于在选举期间散布假新闻〉的报导,记者提姆伯格(Craig Timberg)于报导中引述 PropOrNot 网站公布的资料,指出多达200多个网站(注1)有意无意地散布对俄罗斯有利的消息。而俄罗斯的机构更透过推特、脸书等社群媒体传布假新闻,试图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攻击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希拉蕊),支持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报导一出,引发美国媒体圈一阵哗然。

这些指控究竟是真是假?可信程度有多少?

网站黑名单:新闻麦卡锡主义复辟?

2014年因报导史诺登(Snowden)而获得普立兹奖的格林华德(Glenn Greenwald)撰文抨击,表示 PropOrNot 是个匿名网路组织,并未公开成员和背景,其报告内容缺乏证据,充满各种未经证实的臆测。

格林华德注意到,在 PropOrNot 罗列的黑名单网站中,除了俄罗斯官方媒体的《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外,还涵盖从左翼、自由派到极右翼的媒体,甚至包括知名爆料网站《维基解密》(WikiLeaks)。他指出,似乎只要在政治光谱上不是处于希拉蕊和杰布布希(Jeb Bush)之间的网站,就会被 PropOrNot 定罪。

PropOrNot 除了列出黑名单外,还推出了一款 Chrome 浏览器的插件,会在你浏览网站时,主动提醒你该网站“已被认定为俄罗斯宣传工具”。 PropOrNot 甚至还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调查。

ProOrNot 的报告中指出,他们判断网站的指标是“行为”,而非“动机”。格林华德认为,这表示即使该网站跟俄罗斯没有关系,也没有企图帮助俄罗斯政府,但只要刊文对俄罗斯政府有利,或批评美国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就可能会被 ProOrNot 标记为俄罗斯政府的传声筒。

作家约翰比尔(John Bill)也撰文表示,PropOrNot所公布这一大串黑名单网站中,最主要的共通处,在于他们都会批评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然而,如果将批评美国外交政策的媒体,都打成俄罗斯的宣传工具,这就是冷战思维复辟;而制作黑名单的手法,则是一种新闻麦卡锡主义(McCarthyism)。

除了 ProOrNot 黑名单本身引起争议,引述该网站写成报导的《华盛顿邮报》也倍受质疑。例如,遭 PropOrNot 点名的《同盟新闻》网站创办人帕里(Robert Parry),曾于1980年代揭露美国政府军售伊朗丑闻(注2),他表示自己通常不理会这类抹黑谣言,但这次竟然是由《华盛顿邮报》报导。他强调,身为年资超过40年的专业记者,难以理解为何知名的《华盛顿邮报》会允许报导引用匿名消息来源,攻击美国记者的国家忠诚度。

对此,《华盛顿邮报》在报导网页中加上编按,表示该报导并未点名特定的媒体,而报导本身也不为 PropOrNot 报告的正确性背书,仅仅是引述。

《堡垒》案:国家安全下的媒体监控

也遭 PropOrNot 点名的 Truthdig 网站,创办人之一是南加州大学传播与新闻学教授薛尔(Robert Scheer);他过去也曾遭到类似攻击。

1967年,知名新闻杂志《堡垒》(Ramparts)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秘密提供资金,给当时全美最大的学生组织“全国学生联合会”(National Student Association),在超过 400 个校园里吸收国际学生从事冷战工作。而当时薛尔正在《堡垒》担任编辑记者。

这篇报导惹怒了中情局,他们认为薛尔和《堡垒》是苏联共产党成员,于是秘密启动非法情报工作,由中情局特工监视薛尔、《堡垒》杂志的工作人员,以及杂志的赞助者。当年中情局穷忙一场,未能找到他们和苏联有关的证据。

时隔50年,薛尔“再度”遭到为俄罗斯工作的质疑,仿佛历史开他一个玩笑。

中情局当年对《堡垒》的调查一无所获,但后续仍以代号 MH-CHAOS 为名,扩大对成千上万美国公民非法监听。直到1974年,记者赫许(Seymour Hersh)才在《纽约时报》揭露中情局这项计划。隔年中情局局长在众议院听证会上,证实了赫许的报导,也引发对中情局违法滥权的舆论风暴;美国国会更一度讨论是否应裁撤中情局。

有意思的是,当年赫许的报导一出来,《华盛顿邮报》记者史腾(Laurence Stern)就带头抨击赫许采用匿名消息来源,并质疑其报导的可信度。对照如今在俄罗斯假新闻事件上,《华盛顿邮报》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同态度,颇令人玩味。

美国主流媒体,甘为政府喉舌?

《同盟新闻》的帕里指出,PropOrNot 没有调查新闻事实,从头到尾也没有任何人来问过自己被指控“为匪宣传”的看法。他表示,自创办以来,《同盟新闻》一直致力于揭露事件真相。例如,在2002年至2003年之间,质疑美国政府以及《华盛顿邮报》等主流媒体宣称伊拉克藏匿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事实”。“那时候,小布希总统的支持者们还会抨击我们是在为海珊辩护。”

在伊拉克战争开始之前,《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平卡斯(Walter Pincus)写了一则报导,质疑布希政府缺乏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证据,报社的编辑却拒绝刊登。平卡斯极力争取下,最终得以顺利刊出。但是,刊出的顺位被降到了A18版。(注3)

随著战争开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始终不见踪影。包括《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媒体遭受批评,认为他们在战前并未克尽监督政府的职责。《华盛顿邮报》的五角大厦记者瑞克(Thomas Ricks)对此表示:“那篇报导不会出现在头版。头版是拿来刊登政府主张的,而质疑政府则是周日A18版,或是周一A24版的事情。许多编辑的态度是:‘看,我们都要去打仗了,为什么还需要关心这些反对说法?’”

关于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报导的偏颇,《纽约时报》也于2004年5月26日坦承犯下“过于依赖政府资讯”的错误。然而,不管是无心的疏忽,或是有意地操作,就结果而言,这些媒体确实扮演了配合美国政府推动战争的角色。如此看来,在美国出兵伊拉克之前,比起质疑政府的《同盟新闻》 ,相信政府的《华盛顿邮报》表现得更像是宣传工具。

美国主流媒体在国家重大对外政策上,言论经常偏向政府。有人认为这是媒体采信权威资料的倾向,或显示美国主流媒体的知识菁英亲政府的意识形态。也有人怀疑,这反映了媒体资方的政商关系与切身利益。例如,2013年8月,亚马逊网站创办人、董事长兼执行长贝佐斯(Jeff Bezos)以个人名义花了2.5亿美元买下《华盛顿邮报》。该年12月,亚马逊就击败了对手IBM,拿到了建构中情局云端服务器的6亿美元合约。当时,多达3万5千人加入了网路连署,要求《华盛顿邮报》未来在跟中情局有关的报导中,应主动揭露其老板和中情局的合作关系。

《数位断线:资本主义如何让网路转为对抗民主》的作者,伊利诺大学传播教授麦切斯尼(Robert McChesney)表示:“当一名亿万富豪... 一方面拿到中情局的大合约,另一方面又持有《华盛顿邮报》,这本身就是个严重的问题。民众必需知道《华盛顿邮报》会如何报导政治事务,会如何处理他们自己本身的利益冲突。”

媒体掩护的情报工作

事实上,中情局长年以来的媒体操控,可说是恶名昭彰。曾因报导水门案而获得普立兹奖的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曾于1977年的《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发表一篇关于“中情局与媒体”关系的重量级报导。报导指出,自1953年至1977年的25年间,一共有多达400名美国记者为中情局工作,秘密执行中情局赋予的任务。其工作内容包括简单的情报搜集,释放精心设计的假消息,以及担任至共产国家卧底间谍的中间联络人。中情局的文件显示,记者通常是在新闻机构的管理阶层同意下,执行中情局任务。

1953年,当时的中情局局长杜勒斯(Allen Dulles)首先提出与媒体合作的构想。他认为,媒体记者的身份掩护,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访问和移动自由,有助于情报工作。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中情局陆续和包括《纽约时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国家广播公司(NBC)、美联社、路透社、合众社在内的许多媒体发展出合作关系。合作的对象包括记者、编辑、专栏作家和评论人,当中甚至包括曾获普立兹奖的记者。

中情局也曾于海外秘密资助或成立新闻机构,为情报人员提供身份掩护,或从事情报工作。例如成立于1946年的《罗马美国日报》(Rome Daily American),直到1970年代中期为止,都由中情局持股40%,属于中情局知更鸟行动(Operation Mockingbird)的一部分。而知更鸟行动则是中情局试图透过操纵国外媒体,以影响国际舆论与政治局势的计划。

新冷战氛围,假新闻的温床

回过头来看近期的“俄罗斯宣传工具”的争论。或许真正的问题不是“媒体成为俄罗斯的宣传工具”,而应该是“媒体成为宣传工具”。难道为俄罗斯政府宣传有争议,为美国、英国或是中国政府宣传就没问题?资深科技记者英格拉姆(Mathew Ingram)在其《财富》杂志专栏中认为,假新闻的兴起,或许代表有心人士的操作,但是将这些假新闻全部都算在俄罗斯头上,或是列一份漏洞百出的黑名单,并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是阴谋论的开端。

然而,在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尽管并未公布明确的证据,美国政府的情报单位仍发布消息指出:俄罗斯政府透过网路骇客,入侵民主党人的电子邮件,窃取资料影响美国总统选举。俄罗斯方面对这些指控一概否认。2016年11月24日《华盛顿邮报》关于“俄罗斯散布假新闻”的报导出炉;11月30日众议院便通过 2017年情报授权法案(H.R.6393)——该法案中特别要求政府,针对俄罗斯影响媒体讯息的行为采取行动;一旦未来该法案获得参议院通过,总统签署执行,很可能就会拿来对付这些所谓“假新闻”网站。接著12月底,美国总前统欧巴马更大动作地驱逐了35名俄罗斯驻美外交人员。

政府指控、智库鼓吹、媒体支持、言论检查,加上近年来在乌克兰、叙利亚的区域冲突,前述这些元素拼凑起来,似乎可以嗅出某种冷战再临的征兆,这可能是美国保守右派政治势力所共同推动的“新冷战议程”(New Cold War)。

格林华德忧心地指出,在当前美国的与论氛围中,任何牵涉到反对俄罗斯或普丁的阴谋论与麦卡锡主义言论,都会自动被视为可信。就像在20世纪50年代,充斥了关于苏俄如何在美国供水系统中下毒,或是派间谍渗透进美国机构的故事——每当有人质疑这些故事的证据基础时,就会被怀疑其国家忠诚度,或者被诋毁为俄罗斯的魁儡。

其实连《华盛顿邮报》本身,也不乏散布假新闻的纪录。例如在911事件纪念日当天,希拉蕊致辞完晕倒后,该报也立即引用“专家”说法,怀疑希拉蕊遭到俄罗斯政府下毒。格林华德质疑:引述这类毫无根据的阴谋论说法,难道不也是一种假新闻?背后就没有其政治目的?

格林华德认为,《华盛顿邮报》关于俄罗斯散布假新闻的报导,迎合了几群人之所好——包括相信普丁从希拉蕊手中偷走选举结果的人;认为网路跟社群媒体是严重威胁,需要控制它们的人;以及期待冷战复辟的人。那些看到《华盛顿邮报》报导就立刻按赞分享的人,包括许多记者在内,没有怀疑或检视这些言论的真实性。

结果,这则报导在短时间内迅速流传,也许数十万、上百万的人相信。许多记者、学者专家宣称他们是真的;但几乎没有人告诉民众,应该花个一分钟思考跟确认其真实性。格林华德强调,这就是假新闻运作的本质:人们乐于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么做对自己有好处。

讽刺的是,《华盛顿邮报》这篇关于俄罗斯散布假新闻的报导,本身就为我们示范了一种假新闻的样貌。

注1:华盛顿邮报报导刊出后, ProOrNot 更新了他们的报告,并删去一些原本列在其名单中的网站。最新且完整的列表可见此

注2:伊朗军售丑闻,又称伊朗门事件。19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违反国会决议,秘密出售军火给当时的敌对国伊朗。从贩售军火当中私下获得“回扣”,再将这笔回扣违法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部队。

注3:传统报纸媒体通常会将认为重要的报导尽量放在前面的版面,例如头版就是当日的焦点新闻。

(徐沛然,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苦劳网》记者)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