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梁振英发表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有何经济、创科发展政策?

刊登于 2017-01-18

2017年1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前发表施政报告。
2017年1月18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在立法会宣读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

1月18日,香港特首梁振英于立法会宣读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其中经济政策、创新及科技发展分别作为报告第一及第二个部分,而配合中国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等,依然是重点关键词,另外报告亦强调推动“再工业化”和将香港建设成“智慧城市”。

施政报告指过去一年香港经济温和增长,失业率极低,但世界各地经验显示这些都并非必然;未来一年环球经济前景不明朗,香港必须巩固传统产业优势、促进产业多元化、推动“再工业化”、发展创新科技。

报告在经济政策部分率先便提到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强调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深化与内地合作,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

报告又提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指该行已正式邀请香港加入,香港政府期望于今年年中前完成相关程序,并强调香港可以为亚投行在项目融资、发债、投资、财务管理及外汇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援。

报告21次提及“一带一路”

梁振英在去年发表任期最后一份全年施政报告时,42次提及“一带一路”;今年,“一带一路”在报告中出现了21次,尽管次数大幅减半,但依然是报告重点之一。

其中,报告提出将“一带一路”引入电影产业。报告形容,电影业是重要的创意产业,也是香港的“软实力”,香港要加强培育电影业人才,以面对各地竞争。政府将与电影界合作在未来2至3年定期举办培训课程,提供200个学习名额,为电影制作前线人才提供训练或实习机会,未来3年将资助共30名电影后期制作人才往海外深造。此外,政府还将自今年起组织“一带一路”推广团,到伊朗、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吸引电影界来港进行后期制作和外景及协拍工作。

报告又提出,会继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教育合作和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包括增加本年到内地“丝绸之路”沿线的学生交流团名额至5600个,及透过优质教育基金推动学生到内地及沿线国家交流。

另外,报告还提及内地将于今年5月在北京举办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最高层次的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香港政府正筹备参加;香港政府亦将于今年9月与贸发局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贸发局亦会继续在其主办的研讨会和博览会中加入“一带一路”环节。

创科非口号:推动“再工业化”、创造“智慧城市”

施政报告的另一项重点,在于发展创新及科技。报告指出,创科并非口号,而是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尽管香港的创科应用落后用中国,但自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以来,相关氛围已显著提升。

报告指,科学园扩建预计于3年后完成,而在将军澳工业邨兴建的数据技术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亦分别会在3年及5年后落成。另外,莲塘/香园围口岸一带将有一幅逾50公顷土地,预留作创科、新兴产业或工业用途。

另外,政府将与生产力促进局成立“知创空间”,分享实用技术和技能,推动转化科技创意为工业设计或产品。

报告又强调,要将香港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其中,政府正准备就建设“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开展策略研究;另外,政府已选定九龙东为智慧城市试点。另外,自去年年中开展“Wi-Fi 连通城市”计划以来,免费服务热点已增加至18400个,预期到2019年将增至34000个。

(竞选政纲的承诺)基本上已经全部落实。

香港特首梁振英

梁振英:任内很多事需向港人致歉

18日下午约3时,梁振英出席施政报告记者会。他表示,在创科产业上,香港过去“绑住手与人竞争”,应该提供更多资源,例如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经济“新思维”,包括政府提出税务新举措、财务优惠等,以支持金融业务及创科产业。

记者问及施政报告未提全民退休保障,是否意味现届政府不会实施这项政策。梁振英回应时澄清,自己竞选时只承诺推行退保、而非全民退保。他又提到,政府于2011年向全港每名年满18岁永久居民发放港币6000元,但他本人至今没有领取,强调这关乎公共理财理念:“政府财政资源有限,应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社会保障,不须为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保障。”

不过,以税务、财务优惠支持产业涉及财政司司长工作,而当年发放6000元的计划亦由时任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提出。外界就质疑,梁振英多番强调过去财政政策约束施政,似乎是在暗批盛传与他不和的曾俊华。中央政府已于1月16日批准曾俊华辞任财政司司长,他将于日内宣布是否参选下任特首。

已宣布放弃参加今年3月特首选举的梁振英,被记者问及会否向港人承诺今后不再参选特首,但他始终拒绝正面回应,仅称:“未来只要国家用得着、香港用得着的话,我会在不同岗位,尽最大努力为港人做事。”

记者又问及,总结即将完结的任期,是否有需要向港人致歉;梁振英回应指“需要致歉的事有很多”,特别是土地房屋政策因受制于司法覆核等而做得不够,未能达到社会要求。

香港施政报告

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每年1月发表的报告。在英治时代,香港总督定期向香港立法局宣读施政报告。由于立法局的年度会期在每年10月开始,所以港督宣读施政报告的时间会在10月立法局复会的第一日。最初的港督施政报告源自英女皇的“Queen's Address”。六七暴动后,港督麦理浩首次于1972年10月18日在立法局解释施政,直至1976年定名为“Address by the Governor”。《基本法》第64条要求香港政府“定期向立法会作施政报告”。所以,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以后,香港行政长官依照旧例,在每年10月立法会复会时宣读施政报告。但在2002年董建华连任后,以高官问责制需要试行期为由,把原于2002年10月宣读的施政报告延后至2003年1月宣读,这种做法直至他辞职为止;当曾荫权当选行政长官后,回复以往惯例,在每年的10月宣读施政报告,并以立法年度作为施政报告的有效期。当梁振英上任行政长官后,以让第五届立法会议员有充足时间发表意见为由,把原于2012年10月宣读的施政报告延后至2013年1月宣读。(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2017年港府施政报告立场新闻香港01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