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耶伦表示加息在即,特朗普上台也不会让美联储屈从政治压力

刊登于 2016-11-18

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耶伦(Janet Yellen)。
特朗普在竞选中曾提过2018年耶伦任期届满后,将不会得到续聘。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市场一度担心美联储加息的步伐会受阻。不过,当地时间11月17日,美联储主席耶伦(Janet Yellen)在向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Joint Economic Committee)报告时明确表示,由于多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距离下次加息的时间“相当近”。而针对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多番批评,耶伦强调美联储的立场不会改变,自己亦不会主动辞职。

在这个阶段,我认为经济正朝着我们的目标取得良好进展,委员会在11月达成的判断依然成立(此处指11月会议上美联储认为只需要再看到“一些”经济好转的证据就可能加息)。

耶伦

经济指标全面好转,12月加息近在咫尺

根据美国劳工部11月17日披露的数据,美国首次求职者中的失业人数在上周达到1973年以来历史新低的23.5万。与此同时,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续3个月上涨住房开工率(Housing Starts)也在今年10月上涨25.5%,达到9年新高,显示美国的通胀率正逐步回升。

除了美联储衡量加息时最主要的指标失业率和通胀率,反映美元与全球六大货币汇率的洲际交易所(ICE)美元指数也在11月17日达到13年来新高;此外,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到2016年以来的新高2.278%,这一数字甚至比德国政府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高出1.99%,达到两国27年来差距之最。

尽管通胀率仍未达到2%的目标,但耶伦向联合经济委员会陈词时指出,如果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一再推迟加息,最终可能不得不在相对突然的情况下推出紧缩政策;此外,长期将利率维持在现有的低水准,可能鼓励过度的风险行为,并最终损害经济稳定性。

PNC 金融服务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Stuart Hoffman 认为,耶伦准备充分的言论和10月强劲的经济数据几乎可以确保,美联储将在12月加息。

大选带来不确定性,美联储将继续观察

面对特朗普履任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耶伦表示,尽管本次大选给未来的经济政策带来相当多的不确定性,但相信美联储的立场不会改变,失业率和通胀率始终是衡量利率的主要因素。

耶伦还指出,现在谈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会对失业率、经济增长和物价带来什么影响还为时过早,不过美联储会关注国会之后的动态。“我们明白事情可能变得很不一样,我们仅仅会观察那些决定,并将它们列入我们考虑未来的因素。”

美联储不会屈从政治压力,耶伦不会主动辞职

本次大选结果出炉后,耶伦是否会被撤换、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是否会延续,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这种关注是由于特朗普曾多次表示,现行的超低利率是在惩罚存款者,并形容耶伦“高度政治化 ”、维持低利率是为了帮助民主党,更表态将在2018年耶伦任满后撤换她。

耶伦高度政治化,她不提高利率只有一个具体原因,奥巴马不让她这么做。他不想看到巨大的泡泡在他的任期内破灭。

特朗普在竞选中第一场电视辩论时曾表示

在民主党议员 Carolyn Maloney 看来,特朗普在货币政策上的言论多少有些“自相矛盾”,“他既认为现行低利率对经济有利,又认为美联储维持现有低利率是出于政治原因。”

耶伦则在国会报告时强调,央行的决策自由“极为重要”,“有时候,央行需要做一些不会在当下受欢迎但对经济健康有益的事。在某些屈从政治压力的央行那里,我们已经见到了糟糕的经济结果。”

而针对离职问题,耶伦表示,自己愿意完成任期。2014年耶伦成为美联储史上第一任女性主席,她的任期将在2018年结束。

而特朗普在当选总统后,其经济顾问对华尔街日报指,特朗普无意在上任后撤换耶伦,但不会提名她连任。

91 %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期货交易数据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的几率达到91%。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的主要任务是决定美国货币政策,透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达到经济成长及物价稳定两者间的平衡。FOMC 决议的货币政策主要由纽约联邦准备银行执行,“公开市场操作”通常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每年 FOMC 会在华盛顿举行8次会议,通常当次会后发表的政策声明(Policy Statement)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政策声明内容包括 FOMC 货币政策的调整,以及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评论。FOMC 由12位投票成员组成,其中7位为联邦准备理事会(Fed)董事。这7位理事会董事,加上纽约区联邦准备银行主席为 FOMC 固定投票成员。其余4位投票成员则由11位地区联邦准备银行主席轮流担任。其他所有的联邦储备银行行长都可以参加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讨论会议, 但是没有投票权。(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