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科学家说,读小说的人更富有同理心

刊登于 2016-11-15

科学家说读小说的人更有同情心。
科学研究显示,人们通过将自己带入故事,可以提高对他人的同理心。

“一本书必须像一把斧头,能击破我们心中那片冰封的海”——卡夫卡这句名言或许不乏某种科学根据。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通过代入故事中的角色,人们锻炼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同理心(empathy)。(点击短片,了解作家 Brené Brown 如何区分同情心(sympathy)和同理心)

这份研究发表在知名科研期刊《细胞》(Cell)的旗下子刊《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上。论文作者、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 Keith Oatley 邀请252位成年人参加名为“眼睛里的大脑测试”(Mind in the Eyes Test)。受试者需要在36幅只显示人的眼睛的照片里,辨别出“有回应的”、“惊恐的”、“恼怒的”以及“烦躁的”四种情绪。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阅读非虚构作品的受试者来说,阅读虚构作品的人辨别情绪的准确率更高。

小说是对于真实的社交世界的模仿。就像人们能通过飞行模拟器锻炼飞行能力一样,阅读小说也能提升人的社交能力。

多伦多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 Keith Oatley

Oatle 分析称,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和文本发生诸如联想、情绪投入等多种互动,再加上小说中的人物及处境通常比我们日常所见更细腻、复杂,相信阅读小说至少能在短期内提高人辨别及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近年有不少研究都在探索小说对大脑的影响。2013年一项针对超过1000人的研究显示,同样是虚构作品,但比起恐怖文学或者言情小说,阅读狄更斯这样的严肃文学作品,会更能增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这份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 Oatle 看来,这类研究的出现,部分归因于近年心理学领域对于想像力作用的关注。他介绍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扫描结果显示,仅仅是像“深蓝色的毯子”、“绿色条纹的铅笔”这种简单的描述,都能让大脑中负责记忆和学习的海马体处于高度活跃的状况,“这让研究者开始好奇读者的大脑力量究竟是怎么样的”。

不过也有研究者提出将小说阅读能力,直接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有点奇怪”。利物浦大学心理学教授 Philip Davies 就表示:“小说的重点在于让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它带给你的更多是困惑,而且教导人们不要随意做出结论”。

而作家 Lee Siegel 则在《纽约客》上撰文批评这类研究蕴含的实用性目的,仿佛小说非得要教会人什么才有价值似的。他表示,虚构作品的自由性,正在于它不需要有什么实际用途。“当诗人奥登说‘诗歌不让任何事情发生’时,他并不是在抱怨,而是在欢呼”。

声音

有两种作品,一种是“作者式的”,你在阅读时必须得参与其中,填补空白;一种是“读者式的”,作者控制读者的阅读经验,人们获得娱乐。文学作品属于前者,它让你进入全新的环境,然后你得自己在其中寻找出路。

心理学家 David Comer Kidd

同理心(empathy)现在是极受欢迎的性格特质了,不过要注意的是,敏感和温柔并不想当然的与同理心挂钩。在现实世界里,一些最具备同理心能力的人是商人或者律师,他们能迅速识别你的情绪,做出回应,然后完成一笔交易或者打赢一场官司。

作家 Lee Siegel

我至今记得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时里面那句“他也有母亲”。对我来讲,文学的意义就在于这个“也”字。这意味着我们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原谅,不互相评判。我们得理解人性本善,但也会在特定情况下做恶。

埃及作家 Alaa Al Aswany,阿拉伯世界里最畅销作家之一,曾在茉莉花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华盛顿邮报卫报纽约客Medical News Today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