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华尔街日报:中国拟准许外国银行在华开设独资投行

刊登于 2016-11-07

中国政府有意开放外国投行经营投行业务。
在中国市场,本土投行占据业务的大头。

近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中国政府正考虑放开美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运营投行业务。若该消息可信,则意味着外资投行将可以在中国突破过往限制,设置独资机构。

消息人士表示这一变化将出现在最新的中美贸易和投资框架中,但仍需要监管机构的详细讨论,达成协议后也须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不过,投行业务的限制一旦松动,意味着受益者将不止美资投行。

这种松绑并非无迹可寻。早在今年9月,摩根大通就在上海自贸区获得首个外资投行的独资经营执照。当时路透社的分析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向外资开放金融市场的新证据。

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已高达7.48万亿美元,不过,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外资金融机构出资比例和业务范畴的限制,外资投行在中国处处受到掣肘。外资银行如果要在中国从事投行业务,必须与中资企业共同设立合资企业,且持股比例不得超过49%;在2012年以前,这一比例限制甚至是更低的33.3%。

根据数据服务商 Dealogic 的统计,如果不计入日本和澳大利亚,2006年中资投行业务占亚洲投行业务的比例仅有10%;但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61%。与此同期,美资投行的业务比例则由43%下滑到14%。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估计显示,外资机构占中国投行业业务的比重不足5%。

利润有限、规模偏小几乎是所有合资投行的共同的困扰。按净利润计算,2015年,第一创业证券与摩根大通合资成立的一创摩根在中国125间证券公司中排名120位;在所有合资机构中盈利能力最强的瑞银证券,也仅以2.96亿人民币的净利润排名95位。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8间合资投行的总营业额与利润分别为6.64亿美元和1.16亿美元。与此同时,仅2015年,高盛全球税前营业额与净利润就高达338.2亿美元和87.8亿美元。

国际投行能在与强势的本土投行竞争时取得足够进展吗?这是问题的关键。

东方花旗证券副总裁顾希雍

合资投行表现不景气,与本土投行近年的崛起密不可分。尽管中国投行业务的规模在过去十年内不断攀升,但中国企业却日益倾向与本地投行合作。与此同时,由于监管环境不断变化,首次公开募股(IPO)受到严格管制甚至一度叫停,外资银行的业务表现低落。

此外,大多数合资投行并未获批本地证券交易的执照。而这部分市场不仅利润丰厚,也能帮助投行建立庞大的零售网络,从而赢得中国公司的债券承销和 IPO 项目。

由于只能占少数股份,合资形式也削弱了外资投行掌控公司、决定资本进出、设置战略的权力;而薪酬和员工数量等问题,也不时会令外资机构与本地合作伙伴发生龃龉。1995年摩根士丹利曾与中国建设银行合资设立中国首个合资投行中金公司。目前中金公司已是全中国规模最大的本土投行,在国有大型企业上市业务中更几乎扮演垄断角色。然而,由于摩根士丹利与公司管理层之间日益扩大的矛盾,摩根士丹利在2010年出售了所持股份。

不过,东方花旗证券副总裁顾希雍依然认为,中国市场的战线虽然有些长,但机会一直都在。

中金公司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CCIC)简称中金公司,1995年由中国建设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及其他股东共同发起,主营业务是为中国大型国企提供海内外融资上市服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2002年,中金公司与广发证券、银河证券、海通证券四家证券发行商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的7项指标中名列前茅,中金公司获得股票主承销金额、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总额三项第一。2010年,摩根士丹利在与中国政府沟通后,将股份转让给两家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和TPG。2015年11月9日,中金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共发售约6.114亿股,集资62.85亿港元。(资料来自维基百科,百科内容以 CC BY-SA 3.0 授权)

来源:华尔街日报Bloomberg路透社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