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研究发现女性服用避孕药,可能更易患上抑郁症

刊登于 2016-10-05

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药更容易得忧郁症。图为一个女士手持避孕药。
近日一项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更容易患上忧郁症。

近日一项由丹麦哥本哈根大学(University of Copenhagen,UCPH)进行的大型研究指出,服用避孕药的女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且在青少年女孩身上的影响尤其显著。这项刊登于精神病学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JAMA Psychiatry)的研究,为长久以来服用避孕药会影响情绪的揣测提出有力证据,可能将影响全球女性的避孕行为和习惯。

这项研究采用了超过100万名丹麦成年及青少年女性的数据,年龄介乎位于15岁至34岁,平均年龄为24岁,追踪期在2003年至2013年,平均追踪时间约6.4年。

研究结果指出,服用含有雌激素及黄体激素的综合避孕药的女性,被诊断患有抑郁症的机率比起未服用者高出23%,特别在开始服用的首6个月最为常见;若服用只含有黄体激素的避孕药(俗称迷你丸),罹患抑郁症的机率更比未服用者高出34%。

其中,青少年女孩是风险最高的族群,口服综合避孕药者罹患抑郁症的机率比起未服用的同辈高出8成,而服用只含黄体激素避孕药的,患上抑郁症的机率更高出2倍。

此外研究也发现,不只口服药物有此影响,其他替代避孕措施,例如会释放荷尔蒙的子宫内避孕器、避孕贴片及阴道避孕环等,甚至比起口服避孕药者有更高的机率罹患抑郁症。近年许多医疗机构如英国保健署(NHS)及家庭计画倡议组织,皆以可省去每日服药、副作用较少等原因,鼓励青少年使用这类长效可逆性避孕法(LARCs),如今这项研究却指出这观念可能误导了大众。

参与这项研究的哥本哈根大学教授 Øjvind Lidegaard 指出,女性一生罹患抑郁症的机率是男性的2倍,与雌激素及黄体激素两项女性荷尔蒙的波动幅度相关,先前研究也指出,黄体激素升高可能会使心情低落,先天体质加上避孕药影响,将使女性更容易受抑郁之苦。

女性患上抑郁症的机率是男性的2倍,而这往往被解释为源于‘雌激素及黄体激素的波动’,换句话说,就是将原因都简单化为‘生物女性本质’(biological femaleness);如此一来,人们总认为女性患上抑郁症就只好怪罪于她们生为女性,而不可以怪罪于合成荷尔蒙的强力疗法。

《美化避孕药:我们如何对荷尔蒙避孕着迷》作者 Holly Grigg-Spall

对此结果,部分学者及英国保健署皆指出,研究对避孕药提出了重要的质疑,也的确从大规模的数据里发现了避孕药与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连,但报告并未证实避孕药确实导致抑郁症。他们建议,在相关研究进一步确认避孕药是导致抑郁症的直接因素,以及研究找出可能造成避孕药及抑郁症相关的生理机制之前,女性不应为此延缓用药时机。

而著有《美化避孕药:我们如何对荷尔蒙避孕着迷》(Sweetening the Pill: or How We Got Hooked on Hormonal Birth Control)一书的作家 Holly Grigg-Spall 则从两性平等的角度切入讨论。

她指出,无论这项研究及其后续发展所得结果如何,男性都不能推托避孕责任。她认为,要求每个月只有6天可能怀孕的女性,替每天都可能使女性怀孕的男性承担避孕责任,本身已是性别歧视。她又指,女性被告知不要对持续使用避孕药感到惊慌、担忧和却步,但这些论述却大多来自从来没有、未来也不会服用避孕药的男性。

Grigg-Spall 认为,科学界应该重视女性的避孕经验,认真地对荷尔蒙避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提出其他对女性不会造成伤害的避孕措施。

声音

女性不应该被这项研究吓到,因为每个女性对于不同的避孕措施的反应不同。我们建议女性应该与医生讨论每个措施的副作用,并根据个人状况选出最适合的方法。

英国皇家学院妇产科性与生殖保健学院研究员 Ali Kubba 博士

这个在爱、性(避孕)和抑郁感觉之间的可能关连,在青少年身上被夸大了。在这个发展阶段,对青少年而言,寻找浪漫的另一半,及其引发的美丽与哀愁是最重要的事。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精神病及妇产科助理教授 Catherine Monk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是一种荷尔蒙制剂,依作用方式分为二类,一类是雌激素与黄体激素的综合制剂(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s),另一种是单纯黄体素的制剂(Progestin-only pills)。主要作用在“抑制排卵”、“干扰子宫内膜的生长,抑制胚胎的着床”、“增加子宫颈黏液浓稠度,使精子不易通过”等,来达到避孕的作用。 (资料来自网络)

来源:卫报Huffington PostTelegraph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