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因发现细胞自噬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刊登于 2016-10-03

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
日本分子生物学家大隅良典。

2016年度诺贝尔奖于10月3日正式拉开帷幕。瑞典斯德哥尔摩时间上午11时30分(香港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率先出炉,该奖项被授予71岁的日本分子细胞生物学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在发现细胞自噬(autophagy)机制方面的贡献。

大隅良典的发现更新了人类关于细胞物质循环的旧有观点,开启了理解自噬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新道路。

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辞

大隅良典现任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名誉教授、基础生物学研究所名誉教授,以及东京工业大学前沿研究机构特聘教授。作为细胞自噬研究的先驱,他曾于2015年获得有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又于2016年获得威利生物医学科学奖(Wiley Prize in Biomedical Sciences)。

大隅良典于1967年从东京大学学士毕业,随后进入东京大学大学院(即研究所)理学系研究科继续深造,并于1974年取得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他随后远赴美国,进入197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生物学家埃德尔曼(Gerald Maurice Edelman)的研究室,在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应东京大学教授安乐泰宏的邀请,大隅良典于1977年返回日本工作,后于1988年担任助理教授。1996年,他转至冈崎国立共同研究机构设置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所担任教授,2004年又在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生命科学科兼任教授,直至2009年退休。

大隅良典的专长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其最知名的成就是阐明了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和生理功能,这一机制是细胞组分降解与再利用的基本过程。“自噬”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60年代,当时的研究人员发现细胞能够消灭自身内部物质,并从中获益以保持自身的延续,但关于其机理则知之甚少。

从1988年到1990年代,在经过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后,大隅良典利用面包酵母找到了与自噬作用有关的关键基因。他开始致力于阐明酵母菌体内自噬作用的机制,并发现相似过程同样存在于人类细胞内。此项发现被认为是人类细胞存活研究的基础,而且自噬问题对阿兹海默症(即脑退化症)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细胞自噬近年来受到热捧的重要原因在于其与人体疾病的关联。研究表明,自噬不仅与细胞衰老密切相关,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许多调节自噬的药物被用于临床肿瘤治疗的研究中,适当提高细胞的基础自噬水平可能成为未来肿瘤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颁给爱尔兰裔美国生物化学家、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 William Campbell,日本天然有机物化学家、微生物活性物质世界权威大村智,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屠呦呦。屠呦呦是首位女性华人诺奖得主,亦是首位生理或医学奖华人得主。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于4日和5日陆续公布本年度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7日公布和平奖得主,10日则会揭晓经济学奖得主,文学奖的宣布时间则是13日。

39
大隅良典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第107届得主,也是第39位单人得主。

来源:诺贝尔奖官网深科技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