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

詹宏志:回忆李寿全的《8又二分之一》

经过了三十年,这张专辑要发行30周年纪念版,重现昔日风采,当年我们这些曾经参与其事的人,都感到很光荣⋯⋯

詹宏志 发自台北

刊登于 2016-09-20

【编者按】:《8又二分之一》是李寿全写给华语音乐的重要篇章。它在精彩的八十年代跳出了流行音乐流水线上的模式,以惊人的语言和声音影响了无数创作者和听众,9月22日将发行30周年纪念版。这张专辑集合了詹宏志、张大春、吴念真、吕学海等作家合作写词,堪称“人文摇滚”风格的“跨界”实验,是当年歌坛创举,我们登载马世芳和詹宏志的两篇文章,既还原,又新旧对照,重温台湾的文化风景,似乎也有未来的启发。

​《未来的未来》、《8又二分之一》的旧版专辑。
​《未来的未来》、《8又二分之一》的旧版专辑。

时间是1986年,国语流行歌曲仿佛正来到它“最美好的时光”;说它最美好,是因为新生事物一件件出来,大家都勇敢地做创新的东西,不怕没前例,不怕没市场,不怕被查禁,勇敢前行,浑然不知资源与世界的局限在哪里……。

那时候,李寿全正想要出版他自己的新专辑,但他不想和其他艺人一样,上电视打歌,也不想到处去上电台节目,和不熟识的DJ们进行客套性的访谈,所有唱片歌手必须做的事,他通通不想做。事实上,我们做为他朋友的人也觉得很合理,他也不是狭义的歌手,无需为唱片抛头露面,因为他当时真正的身份是“台湾第一名的音乐制作人”…。

制作人是幕后工作者,并不一定是站在台前的人,但我们做为他的朋友,却很希望他站到台前,因为如果你有机会听过他台上的演唱,你会恨不得全世界都有机会听见。

大家都勇敢地做创新的东西,不怕没前例,不怕没市场,不怕被查禁,勇敢前行,浑然不知资源与世界的局限在哪里……。

我认得李寿全是在1983年底,滚石唱片的兄弟老板之一段钟潭(三毛)邀我去管滚石唱片公司(他们两位兄弟老板倒都不在滚石上班),我觉得很惶恐(我做过杂志的总编辑,却不曾管理过公司);三毛却是什么都不怕的,好像也不怕我搞垮他的公司,但他觉得至少应该让我多认识一些音乐人,某个晚上就把我带去见制作人李寿全,多少有一点拜码头的意味。

李寿全当时已经名满天下,因为他制作的苏芮专辑《一样的月光》刚刚出版,已经把全台湾音乐排行都打挂,我们已经全知道他了。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创造畅销奇迹,1980年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和1982年潘越云的《天天天蓝》都是他制作的风行一时的音乐专辑,只是大家当时听唱片还不习惯注意制作人,寿全的名字尽管一直都在封套上,大众传播则记述得很少,影剧新闻的报导重点多半在歌手身上,我们或许常听李建复、蔡琴、潘越云,甚至侯德健之名,但他们身后的推手反而隐身了。

见李寿全的面是在他开的“小西唱片行”里,唱片行后方有个榻榻米的小房间,专供寿全和他女友小西(也就是唱片行名称的由来)休息会朋友之用。我们在那里相谈甚欢,谈什么我全不记得了,无非是交换一些听西洋音乐的心得吧,这就开启了我们长达三十几年的友谊。

但我进了滚石之后,第一张唱片就要做罗大佑的《未来的主人翁》,虽然我对国语流行音乐的工作方法所知有限,但罗大佑的唱片本来就不能用传统方法来工作,加上大佑第一张的唱片《之乎者也》早已席卷全台,认识歌手已经不是我要担心的事,我应该考虑的不过是通路铺货、宣传讯息、选主打歌,最多加上超级巨星本人的工作情绪,其他的工作并不困难(或者说,我也无能为力)。果然唱片推出后,黑色旋风的魅力势如破竹,我陪着罗大佑一路南下做宣传,大佑兴致颇高,精神亢奋,而他的聪明敏锐,使他的举手投足都成了焦点,我简直是没有事可做。

那是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体育馆挤满年轻人群,台北能调到的音箱全被征调来了,台北最好的乐师也都在舞台上,吉他的马沙(游正彦)、鼓王黄瑞丰、键盘兼编曲陈志远,当然,加上超级巨星黑衣墨镜的罗大佑本人。但如果要说,当天晚上对我而言最大的惊奇,却是担任特别来宾的李寿全。

唱片成功推出后,紧接着罗大佑就决心要开个人演唱会了;在那个时代或者更早,一个人从头唱到尾的“个人演唱会”是闻所未闻的,但我们这些以发展台湾摇滚乐自许的工作者怎么能够放弃演唱会这样的“现场文化”?

我在这里不能重述当时在中华体育馆举办罗大佑个人演唱会的艰辛过程,总之,来到开场之夜,那是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体育馆挤满年轻人群,台北能调到的音箱全被征调来了(摇滚乐需要足够的音量),台北最好的乐师也都在舞台上,吉他的马沙(游正彦)、鼓王黄瑞丰、键盘兼编曲陈志远,当然,加上超级巨星黑衣墨镜的罗大佑本人,这是台湾流行音乐史上难以忘怀的演出一页(夜)。但如果要说,当天晚上对我而言最大的惊奇,却是担任特别来宾的李寿全。因为罗大佑的演唱我已经透过唱片熟悉了(虽然现场演唱的魅力仍然是不同的),我却还不曾听到李寿全的演唱。

李寿全当晚以特别来宾的身份出场,揹着吉他,白色Polo衫,蓝色牛仔裤,蓄着落腮胡,但满场的罗大佑歌迷多半不认得他;他先唱了自己写的一首歌叫 《我的志愿》,全场观众立刻沸腾起来;一方面是歌曲旋律轻快、歌词幽默有趣,一下子就打动了人心,另一方面则是演唱者的魅力,李寿全的声音极富感染力,他又扯着嗓子卖劲唱,力度张力十足,现场就被挑动起来。

紧接着罗大佑出场与李寿全合唱《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的声音与表演自然是现场歌迷所预期中的,但陌生的李寿全却也唱得分庭抗礼,到了末段两人在“飘来飘去”的合声中互颷高音,层层堆叠,一句高过一句,仿佛PK大赛一样,赢得全场一波又一波的喝采。那是第一次,我见识到李寿全现场演唱的魅力。

李寿全也不是不想给自己出一张创作专辑,他大概也知道自己的声音独特,是当时歌坛缺少的一种音色,另一方面他也有一些创作构想放在任何艺人身上都未见合适,也许他自己是诠释那一类歌曲最好的人选。

后来我和他一起工作的机会多了,李寿全还是全心放在幕后制作工作上,努力发掘新人,制作新型态的音乐,他似乎并没有追求个人表演的意图;我和他一同工作的,大部分是关于艺人新专辑的宣传与诠释,偶尔也被他找来写歌词,但大部分是替他修补或改写他人已经写好的歌词。寿全是不断寻求新可能性的人,他也不断寻找作家来合作歌词,但有些歌词局部与旋律不协调,需要动一点手术,或者是名家写词,不好意思回头叫他们重改歌词,我就是那位与他反覆推敲,一字一句挪移归位的修补匠。

《8又二分之一》

艺人:李寿全
出版:飞碟唱片
出版时间:1986年

但李寿全也不是不想给自己出一张创作专辑,他大概也知道自己的声音独特,是当时歌坛缺少的一种音色,另一方面他也有一些创作构想放在任何艺人身上都未见合适,也许他自己是诠释那一类歌曲最好的人选。

这当然就是后来《8又二分之一》的由来,但整个创作时间很长,大约是横跨了1985到1986两年。李寿全也是慢慢写,慢慢想,慢慢累积,他想要出一张有想法的专辑,是对台湾社会的各种现象与议题有呼应、有对话的成人音乐作品,但又不适合像罗大佑那样,变成对抗或预言的象征。他试着与好几位作家合作,在专辑的写词者当中,有张大春、吴念真和吕学海,我被他找去讨论每一首歌曲的概念与歌词,有时候他也播放录制中的部分音轨让我先闻为快。虽然已经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但那各首歌的创作过程,我还觉得历历在目,非常难忘。

《8又二分之一》极可能算不上流行音乐史上的畅销专辑,却是一张默默传播的膜拜专辑,只要是在台湾做音乐的,没有不注意到这张创作专辑的,它的地下影响力也是历久不衰。

其中有一首歌《占领西门町》我参与最深,议题的设定来自我在《日本文摘》写的关于西门町“庞克文化”的专栏文章,李寿全从事流行音乐工作,对社会上的青少年文化当然是敏感的,他想写一首描写新一代带着反社会色彩的年轻人,把各种流行文化符号都写进去,并且要大人们采取一种比较宽容了解的眼光看待年轻人。歌词先写出来,似乎是太复杂也难以入歌,当时看起来也难以通过审查(现在年轻一代可能不知道那个时代歌词是要送审的,否则无法在电视电台上播出),歌词后来经过一点简化,而且李寿全采取一种“念唱”的方式,效果既特别又好听,把一首散文诗的歌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和后来李宗盛的独特念唱唱腔完全不同,但音乐性极高,至今我还没有看到相似的创作;顺便一提,即使经过修改,《占领西门町》仍然没有通过音乐审查,并不能在电台播放。

《占领西门町》30周年版试听

《8又二分之一》出版之后,歌手甚少露脸,也没有太多传统的唱片宣传,但专辑仍然卖得很不错,卖过了四万张之后,我还为李寿全做了一张报纸全版的广告稿,那是唱片最大的宣传了。《8又二分之一》极可能算不上流行音乐史上的畅销专辑,却是一张默默传播的膜拜专辑,只要是在台湾做音乐的,没有不注意到这张创作专辑的,它的地下影响力也是历久不衰。经过了三十年,这张专辑要发行30周年remix纪念版,重现昔日风采,当年我们这些曾经参与其事的人,都感到很光荣……。

《占领西门町》歌曲试听由华纳音乐提供。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