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谁选立法会?

钟剑华:滚动民调和雷动计划,有必要吗?

像雷动计划这一类动员选民的配票机制,也是值得继续研究及发展的……

刊登于 2016-09-07

#立法会#香港

超级区议会五个议席,有三名泛民参选人获得议席,民主党涂谨申、街工梁耀忠及民主党邝俊宇。
超级区议会五个议席,有三名泛民参选人获得议席,民主党涂谨申、街工梁耀忠及民主党邝俊宇。

新一届香港立法会的选举已经顺利完结,非建制派保住了三分之一的关键少数及地区直选议席过半。这个结果可能令政府的某些如意算盘难以打响──例如修改议事规则阻止拉布,或者在下一届特首任期之内推动23条立法,现在看来都难以推进。这个结果也令梁振英及其领导班子面上无光,不但未能如愿把反对派议员“vote out”,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影响了梁振英的竞选连任部署。

对于这一次选举,可以检讨及研究的地方很多。其中一点,是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进行的滚动民调,在选举过程中受到部分市民及政党的强烈质疑。到了投票日前夕,港大民研计划又因为对政府处理票站调查的政策不满,最后宣布今次不在选举过后公布票站调查的结果。另一方面,由戴耀廷教授发起的“雷动计划”,不但引起了政府及北京当局的关注,执行之后,也受到不少市民及部分参选人的抨击。

滚动民调及雷动计划的性质不一样,操作的方法及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在选举过程中,为各界提供更多选举资讯,好让大家得以回应。参选人及政党可以根据滚动民调的走势,来调整自己的竞选工程,甚至可以在不同名单中协调配票,增加自己名单或整个阵营的胜算。另一方面,有部分市民也可能有需要参考雷动计划得到的资料,作策略性投票及配票之用。

民调不能尽信,但也不能不参考

当然,就算有这些工具,也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意调查不是水晶球,不能预知未来,但在符合了某些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对趋势及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一些推算及预计。因此,在选举过程中,民调的结果不能尽信,但也不能不参考。

不能尽信,是因为民调的结果不等同选票。民调可以透过科学抽样及最严谨的问卷设计,来探测选民的投票意向或对不同党派的支持度。不过,最后出来投票的选民才有份决定选举结果。即是说,民调可以让每一个合资格的选民都有机会被抽中,反映有整体代表性的意见,但除非是强制所有人都投票,否则总有部分选民不会投票,投票的结果与民调反映的整体倾向便往往不完全一致了。这一次的投票率已经破了纪录,但也只是58%,因此,民调结果与选举结果很可能会有差异。

不同民调方法可以提供不同讯息,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但也都可以有参考作用。港大民研计划用的滚动民调,以五天为一个周期,第二天至第六天便是第二个周期,第三天到第七天便是第三个周期,余此类推,每次约访问1000个样本。这1000个样本,如果只是反映单一选区的情况,统计误差大概是3%以下,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不过因为选举又分为五个地区,每一区因为人口不同,可能每一个周期只有百多个至三百多个样本,那误差便可以高达6%甚至以上。在一个选情比较紧凑的状态下,这个误差便不足以全面反映谁的机会较大了。这也是这一次滚动民调受到很多政党批评的地方。

参与选举的组织看见自己在民调中的支持度上上落落,自然会感到压力,但归咎民调也有失偏颇。滚动民调的作用是要反映不同名单的支持度走势。每一个周期的结果,就等于电影片段中的其中一个定格。从每一个定格看,都可能因为样本少而有机会出现幅度颇大的误差。不过,如果有一些参选名单支持度长期都处于低水平,这种趋势便不能说是偶然。从公布了的滚动民调结果来看,处于强势及弱势的参选人,民调反映的趋势与结果颇为吻合。而处于中游的那些参选名单,确实是竞争激烈,因此在滚动民调中的趋势线便会如过山车般上上落落。因此,如果参选的各界能够客观冷静地阅读滚动民调的结果,确实有助于适时地调整选举部署,及因应自己的走势来作出对应的。

策略配票让民主派较公平地争胜

至于雷动计划,本质不是一个严格的民调,而是一个民间主导的(相对于政党配票)“策略投票行动”,它的目标是透过参考民调数据及收集投票情况的资料,来判断选举投票前及当日去到关键阶段时,哪一些候选人仍然有争逐议席的机会,从而对已经加入了的“策略选民”作出配票的建议,也让其他有意作策略性投票的选民可以参考。

以往在大型的选举活动中,焦点是要看参选人如何因应战况来作出调整,以增加自己的胜算。如果能够配合票站调查得来的数据,政党内部也可以进行选票分配,让自己阵营内的其他候选人同步增加胜算。资源较多的政党,可以有条件用不同方法评估投票的情况,因而比较有利。民建联的钟树根就曾经承认,在上一次立法会选举,该党确实有利用票站调查来进行配票工程。个别的参选人及实力较小的政团便没有这个条件,一般选民也没有这方面的资讯进行策略性选择。

在过去几次选举,泛民主派在某些选区得到的总票数多,但赢得的议席反而较少。由此可以看到,在没有有效配票工具可用的情况下,单靠选民瞎子摸象式的各自作投票决定,对资源较少的泛民主派政党及个别参选人十分不利。这种资源差异造成资讯不对等的处境,严格来说也可以视为不公平的竞争。

因此,如果可以让选民策略性地分配其选票,雷动计划就能够打破上述那一种资讯不对等的处境,让民主阵营可以有较公平的争胜机会。如果这个计划成功,也无疑是让选民多了一个选择──除了简单地把选票投向自己心仪的候选人之外,还可以针对整个阵营的需要,从以增加选民对全盘结果的影响力。

这一次立法会选举,站在泛民主派的角度来看,对未来的政治走势会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寸土必争,以维持其关键少数的地位。

香港自从有了大型的选举活动以来,从来未试过有系统地动员选民力量来参与影响整体的战果。就算不谈这一次选举是不是有这一种需要,随着香港政治文化的提升,让市民多一个选择其实也无可厚非。

雷动计划 提升选民操盘能力

要达到雷动计划的目标,负责操盘的便要在适当的时候,向参与的策略选民提供建议。这一种做法其实风险十分高,如果掌握的数据不够全面,配票的建议便很有可能失误。这正正是此次雷动计划其中一个先天不足。

作为试验性的第一次,参与的人数也比预期中少,由预期的二十万人,到最终只有四万多人。除此之外,这个所谓“策略投票行动”可能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在技术操作上有什么问题要解决,也要等戴耀廷教授更全面的报告。但必须承认,这计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扭转资讯不对等,并开拓更多选项给选民。

雷动计划总要给予参与的策略选民一些建议,让他们考虑如何分配选票给还有机会的参选人;或是要让选民知道哪些参选人机会不大,可以作策略性的“弃保”。因此,有个别最终落败的参选者,归咎于雷动计划没有把他们纳入配票建议名单。但同时也需要承认,这一次雷动计划建议选民配票拯救的,很多人最终都当选了。

在九龙西当选的刘小丽便承认,自己能够高票当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雷动计划。而港岛的陈淑庄及新界东的梁国雄,如果不是得到雷动的配票建议,则有可能会落败。然而另一方面,新界东的范国威及九龙东的谭得志,虽得到雷动的配票建议,最终还是未能胜出。对于这些案例,究竟雷动计划产生了什么影响?现时仍然未有足够的数据来准确回答。但似乎可以肯定的说,确实有不少选民都参考了雷动计划的建议,令选举当日的投票情况,出现了一些戏剧性变化。

任何意图在选举过程中配票,都难免有一定风险,作为一个初次的尝试,雷动计划可以改善的地方肯定很多。问题的关键是,选民是否认同应该为他们提供多一点资讯,让他们可以有策略地运用手头上选票。

这次是雨伞运动后的第一次立法会选举。从选举的参与率及选举结果来看,香港市民有强烈意愿,要透过这次选举向政府展示一种态度。在参选名单众多、同一阵营内又有不同参选人互相抢票的混乱情况下,不少人对如何善用自己的选票,感到十分烦恼。如果选民单看滚动民调的趋势来决定如何投票,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方面,像雷动计划这一类有系统的配票运动,在香港只是起步,还要作出更多的尝试才能提高其准确性;要让大部分选民都接受及有效地运用,就更是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让选民多一点资讯,有何不可

这一次选举,很多选民都很着紧,希望代表自己的阵营可以得到更多议席。因此,在还未有具高公信力的配票机制支援下,不少家庭成员及朋友组群之间,便在投票前自行对他们支持的阵营内的不同参选人进行配票。

不知道这是选民的智慧产生效果,还是因为有一点点运气,也有可能是滚动民调或雷动计划提供的资料,已经静悄悄地发生作用,在民意调查中得到较多支持的泛民主派,最终都能够达到目标,取得足够议席保住议会内的关键少数角色,甚至还在议席上有所增长。就连知名度不高的传统政党接班人,都差不多全都能够顺利接班。

不过,运气始终不是一个最佳的保证。选民自行配票,当然会产生一些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整体选民面对的资讯不对等处境。政党确实需要更多资料,协助他们调整选举策略及对转变中的情况作应变。因此,民意调查仍然是政治选举中不能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认同或其他因素,都有可能令零散的选民有需要才作出策略性的投票行动。因此,像雷动计划这一类动员选民的机制,也是值得继续研究及发展的。

(钟剑华,香港理工大学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