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

美国民主党过百议员彻夜“占领”国会要求控枪

刊登于 2016-06-23

2016年6月22日,美国民主党多名众议员在众院会议厅静坐,要求通过枪械管制。
民主党多名众议员在会议厅静坐,并拒绝进行其他会议进程。

当地时间6月22日早晨开始,美国民主党数十名议员在60年代民权运动领袖、76岁的路易斯(John Lewis)议员带领下,在众议院静坐抗议,要求重启对控枪提案的表决投票。

6月12日,奥兰多发生美国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枪击案,但6月20日美国参议院却仍一次性否决了四项加强控枪的提案,包括两项民主党的提案和两项共和党的提案。

22日的静坐一直持续到深夜,截至当晚10时许已有超过100名民主党议员加入静坐。有共和党议员批评这只是民主党的“宣传伎俩”。

我们曾经选择无视无辜民众的流血和举国上下的忧虑。我们将以非暴力来与不作为和枪支暴力做抗争。

众议院佐治亚州民主党议员路易斯

22日早上,路易斯在静坐现场说,民主党人必须占领众议院直到议会有所行动,“我国史上最糟糕的大规模枪击案警醒我们,我们的国家不能再承受一个因政治而瘫痪的国会继续冷眼旁观”。当天下午,众议院少数党领袖、民主党的佩洛西(Nancy Pelosi)重申,民主党人会一直静坐直到“我们拿到一个提案”。

在20日被参议院否决的提案中,民主党提出应禁止将枪支出售给在FBI恐怖主义嫌疑名单上的人士。

美国总统奥巴马旋即在 Twitter 上支持党内同仁的行动,“感谢路易斯带头(解决)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枪支暴力议题”。白宫新闻发言人 Josh Earnest 则指,参与静坐的议员所展现的,是美国民众对一个“共和党领导的、连最基本的保护都无法给予民众的国会”有多么失望和愤怒。

众议院的共和党人试图打断静坐,下午6时曾开会商量应对方法。晚上10点左右,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保罗•莱恩(Paul Ryan)一度敲击小木槌要求众人回到座位,表决一项不相关的议题。但参与静坐的民主党议员手持写有枪击案遇害者名字的标语,一齐对他大喊“没有提案就不停止静坐!”和“可耻!可耻!可耻!”,还一度唱起街头抗争常用主题曲《We Shall Overcome》(我们要战胜一切),并将歌词改成“我们总有一天要通过一项提案”(We shall pass a bill some day)。

2016年6月22日,美国民主党多名众议员在众院会议厅静坐,要求通过枪械管制。
76岁的民主党议员路易斯(右一)从60年代就开始民权斗争。

共和党人在静坐开始后不久就促使众议院关闭了场内的咪高峰和C﹣Span电视直播,但民主党人很快就转用Twitter的Periscope程式来对外界直播现场,入夜后还有议员自议会外送入食物、枕头、毯子、充电宝甚至睡袋等物资。在国会外,亦有150到300名由反枪支团体组织的和平示威者手持蜡烛和标语,声援静坐议员。

但保罗•莱恩则在CNN的采访中斥责,民主党的表现是“宣传伎俩”,是噱头,指他们所争取的是一个在参议院“已死的提案”。他又表示,民众享有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的权利,共和党人在星期一否决民主党提案的理由之一,就是提案侵害了宪法所规定的携带武器权;北卡州共和党议员 Mark Walker 则说,把民主党的行为叫做“静坐”是对真正静坐抗争者的侮辱。

但其实在2008年,当共和党在众议员占少数的时候,共和党议员们也曾就能源政策发起议会抗争,不同的是当时正值休会期。共和党眼下的对策,是在6月23日推动抗寨卡财政拨款的投票表决,令民主党不能再阻断议会流程。

90
CNN与ORC在6月20日发布的联合民调结果显示,90%的美国民众都支持国会参议院要将持枪者的背景审查等其他枪支管控措施提上议程。

声音

我们站在这里对(众议院议长)保罗•莱恩说,给我们表决这两项提案的权利,让美国更安全!

众议院民主党党鞭 Steny Hoyer

我们要实践人民的意愿,作为一个成熟国会的一员,我们要去维持国会的规则、惯例和秩序。

众议院密苏里共和党众议员 Ann Wagner

美国枪支政策

美国在枪支政策方面存在广泛的政治分歧,其中包括:从效果层面来看,持枪权是在制造还是遏制犯罪;从宪法层面来看,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Second Amendment)应该如何诠释;从道德层面来看,个人通过持枪获得自我保护的权利与维护公众安全之间应该如何平衡等。具体来说,对持枪权的政治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政府是否有权管控枪支;第二,政府是否能够有效管控枪支。第一类论点以权利为基础,强调宪法第二修正案、州宪法、自我防卫权、反对暴政和侵略等。第二类论点从公共政策出发,或是强调民兵的作用,或是呼吁减少枪支造成的暴力和死亡。(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来源:CNNNBC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

本刊载内容版权为端传媒或相关单位所有,未经端传媒编辑部授权,请勿转载或复制,否则即为侵权。

延伸阅读